舰R百科是靠无数志愿编辑者持续地建设更新完善的。编辑非常简单,无需代码知识,请勇于更新页面!
编辑入门 | 资助百科 | 留言讨论页 | 微博@舰R百科 | 百科编辑讨论Q群:366818861

79式双联100毫米主炮

来自舰R百科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游戏数据[编辑 | 编辑源代码]

79式双联100毫米主炮
战舰少女R - 79式双联100毫米主炮 - 小型主炮
对空补正25%
对空倍率2.7
编号 599 类型 小型主炮
火力 +3 对空 +10
(+67)
索敌
装甲 对潜 幸运
命中 +1 鱼雷 射程
回避 轰炸
可装备舰种
废弃
资源
20 20
0 20
开发
时间
不可开发
舰娘
自带
其他获
得方式
2022年6月立体强袭——海王星行动获得100点强袭点数奖励;战利品兑换
战舰少女R - 79式双联100毫米主炮 - 小型主炮
No. 59979式双联100毫米主炮
小型主炮
火力  +3装甲  命中  +1回避  对空  +10(+67)对潜  鱼雷  轰炸  索敌  幸运  射程  短对空补正25%
废弃资源 20 20 0 20 开发时间 不可开发
自带此装备的舰娘
其他方式 2022年6月立体强袭——海王星行动获得100点强袭点数奖励;战利品兑换

对空补正25%
对空倍率2.7


游戏中的说明[编辑源代码]

79式100毫米主炮是一种自动化的小口径主炮,性能比之前舰炮有很大提升,研制成功后主要装备于各自护卫舰。在实战中,虽然发生过一定故障,但是依然发挥了威力。

装备简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鹰潭舰博物馆上的双100舰炮

研发过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79式(H/PJ-33式)双联装100毫米舰炮的论证开始于60年代中期,但受到早期自建舰艇吨位的限制,项目的优先级并不高,到60年代,国产护卫舰项目确定上马后,先后确定了舰炮总体方案,扬、供、输弹方案,1969年,因工业部门生产任务调整,原先预订的研制单位退出研制工作暂时中断,其后又几度波折,最终也未能落实。 直到1970年3月,才由海军工程学院等单位共同派出人员共90人重新组成研制组,继续进行方案设计,由海军军械厂负责研制,由相关研究所和工厂共同负责设计工作,至此,试验工厂才最终得以落实。

1971年3月,第一门样炮总装调试成功后,进行了射击实验,试验表明,方案是可行的,但动作机构很不完善、没有扬弹机和供弹机,也无随动系统,后在第二、三门样炮的试制中配套了扬弹机、供弹机和随动系统,再次进入靶场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样炮基本上达到了战术技术指标,但机构可靠性差,连发性能不稳定。

从1973年6月起,针对以上问题对第三门样炮进行了改进,于1974年8月,再次进行试验,试验基本上取得了成功。在本次试验的基础上,又对第一门样炮进行了改进和试验,正是这样反复的改进和试验,解决了舰炮的很多技术问题,例如原样炮系统中采用的是民用机床行程开关,在火炮射击时,极易发生故障,严重影响了舰炮连发性能,后选用了可靠性更高的WK-1型航空微动电门为触头解决了这一问题;发现原助退机设计有误,复进时间过长,经重新修改助退机活塞杆上变沟槽的变化规律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修改输弹槽卡锁的外形和尺寸,解决了输弹过程中,炮弹引信被划伤的问题。

1975年,试制出改进后的第四和第五门样炮于1976年2月送国家靶场进行射击定型试验,在试验中连续出现输弹不到位故障,在靶场反复查找原因未果后,不得不中止试验。样炮送回工厂后,就试验中出现的故障展开了专门的攻关。就出现了击发工作不可靠问题,通过重新设计气体式击发机予以解决;就开闩机磨损严重问题采取了修改了开闩模板,加宽了其接触面,并改进了开闩轴热处理工艺等措施后问题解决;输弹机工作不可靠的问题经查主要是由加速杆活塞密封不良漏气造成的,在将原U型环改为O型环后,该问题解决。1978年6月,集改进成果于一身的第六门样炮送国家靶场重新进行设计定型试验,试验取得了成功。不过,海军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要求舰炮参加全武器系统对接联调实验后,再办定型手续。

1982年3月,新试制的两门样炮送海军试验基地参加全武器系统陆上设计定型试验,顺利通过了试验。1983年10月,经过局部改进后的样炮,又参加了全武器系统海上定型试验再次获得成功。1985年6月,海军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同时批准了双100毫米舰炮武器系统和79式双联装100毫米舰炮设计定型。

供弹系统[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作为自动舰炮,79式双联装100毫米舰炮必然得配套相应的供弹系统,79式双联装100毫米舰炮的供弹系统是其整个服役生涯中变化最大的部分。

最先研制成功的是由转弹机和输弹机组成的自动供弹系统。1970年5月在053导弹护卫舰双100毫米舰炮方案审查会上提出研制自动供弹系统,会上确定了转运间由相关院所和工厂共同试制,输弹机由704所和沪东造船厂负责试制。

由于既要解决舰炮动态中的转弹机和输弹机的交接问题,又要考虑转弹机如何从输弹机接收炮弹的问题,还要考虑舰上空间和工作可靠性问题,所以转弹机的难度是比较大的。经过多种方案的比较和淘汰,直到1980年才完成了转弹机初样机的试制。而与之相比输弹机的试制,就要简单的多,1972年初,输弹机初样机就试制完成并转入了正样机试制。1980年起,海装科技部和七院对输弹机和转弹机进行了多次联机试验,试验证明两者的功能较全,但存在单机可靠性差,配合协调不好等问题。供弹率无法达到预定的技术指标,同时发现弹药交接次数过多和供弹线路过长的问题,想解决以上问题,必须重新研制,而留给自动供弹系统重新试制的时间很紧,因为1984年就要配套舰炮进行海上设计定型试验。 为此,七院召开了双100毫米舰炮供弹系统方案讨论会,以保证进度。

1982年,正式研制任务下达,火炮研制所全力组织技术攻关,仅用时四个月就完成了自动供弹系统12个部件的设计工作,同年年底,工厂就完成了全部的加工工作。1983年1月开始总装,3月完成配套的单机调试,5月完成了配套联调试验,这次试制中,重点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

1.改变转弹、推弹交接曲线,减轻了撞击;

2.将拨弹凸轮机构改为齿弧机构,在弹托链上增加挡块;

3.增加托弹板,解决了转弹时掉弹问题;

4.增加了转弹制动电磁离合器控制部分,解决了首发弹联锁不可靠和轧弹问题。

改进后的供弹系统经过大量提弹、扬弹试验,初步达到了战术技术要求,但同时又发现了若干问题,不得不又对供弹系统再次进行修改。

修改后的供弹系统经1983年6月的自动供弹系统装舰技术状态审查会审查认为,该系统初步达到了装舰的技术状态,可以装舰。2套自动供弹系统随79式双联装100毫米舰炮装于531舰上。同年8月,随舰通过了近千发弹药调试和上百发实弹射击,供弹系统表现基本良好,但也出了一些小的故障。在排除故障后,10月随舰进入海军试验基地,参加海上设计定型试验,虽然又出现了一些小故障,但在实验室计时只有后炮出现了数次故障,前炮射击无故障,最终完成定型。

虽然射击定型了,但这套自动装弹系统实际上问题还是不少的,远远达不到完善的程度。在1988年3月14日南沙赤瓜礁海战中,053K型鹰潭舰主炮仅射击了数十发后就出现了主炮停射故障。造成这次故障的原因,固然有鹰潭舰在海军实验基地进行了多年的主炮试射、火炮系统使用频繁,部分零件临近寿命极限,但也反映出该炮的设计仍未能完全达到设计指标。事实上,海军当时已经意识到自动供弹系统的问题可能是小修小补无法解决的,所以相关研究所开始改进完善原系统,并研制新型的供弹系统。

1981年7月,弹鼓式自动供弹系统的方案设计提出,由于经费困难,只得先对弹鼓和装填机这样的关键部件展开预研。1983年8月才完成了零件加工,开始了总装,同年10月进行了调试,供弹数千发,故障率较低。1984年12月在上海长城电梯厂完成与双联装100毫米舰炮的配套试验,由于弹鼓式自动供弹系统进展较快表现良好,1985年1月被确定为052型导弹驱逐舰上双联装100毫米封闭式遥控全自动舰炮供弹系统。后由于052型导弹驱逐舰流产而转配053H型导弹护卫舰,1988年后,弹鼓式自动供弹系统伴随着053H型系列导弹护卫舰进入中国海军服役。1988年3.14海战中表现突出的053H1型湘潭号导弹护卫舰上,79式双联装100毫米舰炮配套的就是该自动供弹系统。在整个战斗过程中供弹迅速、可靠,保证了79式双联装100毫米舰炮可靠的发扬火力,功不可没。

性能数据[编辑 | 编辑源代码]

79式100毫米炮初速916米/秒,对海最大射程22.5千米,对空最大射高15000千米,对空最大有效射程8至10千米,单管最大射速25发/分,双联装炮塔总射速50发/每分,炮塔巡回部分总重量34吨,弹药架储有52发待发弹,其余弹药储备于甲板之下的弹库中。

该炮是一种全封闭结构的高平两用自动舰炮,但留有手动瞄准和装弹备份设备,这样可保证舰炮的作战效能不至于因舰上电子设备受损而丧失战斗力,但是保留手动操作方式意味着炮塔中要留出数个炮手、装填手的工作位置,这使得79式舰炮的炮塔非常庞大,火炮配有高低方位瞄准随动系统、引信测合装置,既可由雷达和计算机组成的火控系统进行瞄准射击,也可以遥控自动射击。

综评[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总的来说,79式双联装100毫米舰炮不失为一种可靠实用、适合当时中国海军装备体系的舰炮。

79式双联装100毫米舰炮及其配套的自动供弹系统、瞄准随动系统、引信测合系统、弹药系统是中国海军自行研制舰炮中最为成功的一型。不仅配备于053K、053H系列导弹护卫舰,还配套于051C型,051B型和052型导弹驱逐舰,成为中国海军第一型同时装备了护卫舰和驱逐舰的舰炮。就其性能来说,除质量较重、体积较大、自动化程度较低、射速略慢外,与国外同口径舰炮相比并不算多么逊色,其综合战斗效能甚至超过了国产76式双联装130毫米舰炮。

尤为重要的是:这是中国海军获得的第一款性能满足要求的国产中口径舰炮。此前中国海军以刺刀见红式的近距离炮战扬名,但从海军成立起,近30年的时间,竟然没有获得一款让海军满意的国产化中口径舰炮——之前所用的中口径火炮要么是缴获或苏联引进,要么是性能不过关。从这一点看,79式在中国海军装备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装备舰艇[编辑 | 编辑源代码]

053K型护卫舰计划2艘,实装1艘(每舰各装备2座)2号舰因配套舰载武器设备不能装齐和长期搁置管路锈蚀严重退役,装备与1号舰鹰潭舰相同

053H1型护卫舰10艘(每舰各装备2座)5号舰四平舰后作为试验舰换装法制T100式紧凑型单管100毫米舰炮

053H2型护卫舰3艘(每舰各装备2座)

053H1G型护卫舰6艘(每舰各装备2座)

053H2G型护卫舰4艘(每舰各装备1座)

衍生型号[编辑 | 编辑源代码]

79A式(H/PJ-33A式)双联装100毫米全封闭遥控型舰炮,装备于052型、051B型导弹驱逐舰及053H3型导弹护卫舰。在79式双联装100毫米舰炮的基础上,在保持原火炮战斗性能不变、威力不减的前提下,减轻了全炮质量,缩小了炮塔体积,并实现了全封闭炮塔和遥控控制火炮,火控计算机实现了集成电路化。

79B式(H/PJ-33B式)双联装100毫米舰炮,装备于051G2型导弹驱逐舰。在79A式的基础上,配备了隐身外壳,更新了全炮的计算机控制系统。


参考资料[编辑 | 编辑源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