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鱼
游戏数据[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梭鱼 | ||||||||||
---|---|---|---|---|---|---|---|---|---|---|
| ||||||||||
铝耗5
| ||||||||||
编号 | 73 | 类型 | 鱼雷机 | |||||||
火力 | 对空 | 索敌 | ||||||||
装甲 | 对潜 | +5 | 幸运 | |||||||
命中 | 鱼雷 | +8 | 射程 | |||||||
回避 | 轰炸 | |||||||||
可装备舰种 | ||||||||||
废弃 资源 |
2
4 0 4 |
开发 时间 |
00:22:30 | |||||||
舰娘 自带 |
百眼巨人·改自带 | |||||||||
其他获 得方式 |
鱼雷机 |
废弃资源 | 2 4 0 4 | 开发时间 | 00:22:30 |
自带此装备的舰娘 | 百眼巨人·改自带 | ||
其他方式 |
铝耗5
游戏中的说明[编辑源代码]
梭鱼也是由英国费利公司研制的舰载攻击机,该公司的攻击机都是“鱼”系列。梭鱼的前辈就是剑鱼和大青花鱼。梭鱼装一台罗罗莫林液冷发动机,整体外形颇具力量感,其襟翼可以兼作轰炸减速板,有着不错的低速性能,深受飞行员好评。梭鱼主要参与了攻击提尔比茨的行动,45年随着英国航母一起来到远东参加对日作战。
装备简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938 年 7 月,舰载机设计经验丰富的 Fairey 公司(剑鱼,海燕和萤火虫都是该公司的杰作)的设计方案在提交的六种设计方案中脱颖而出,一举中标。该设计方案为全金属结构(这是英国使用的第一种单翼舰载攻击机,也是第一种全金属结构的此类飞机,当然其机体结构也并非 100%金属,如一些控制舵面为布蒙皮),常规气动布局,圆头的梯形翼,尾翼为传统的倒“T”形,其最吸引人眼球的地方是它那少见的上单翼结构和一对巨大的下悬式杨曼襟翼。与下单翼相比,上单翼配置不利于迅速生产,且飞行员的视野,特别是向下的视野将会受到很大影响,其优点在于翼身干扰阻力最小,可增大飞机的横向静稳定性。杨曼襟翼的使用则是此设计方案的一个亮点,襟翼的角度可以改变以适应飞机做不同的飞行姿态,当飞机水平飞行时襟翼也保持水平,起飞时微微下压,着舰时则完全放下,而做俯冲攻击时襟翼要向上折起。这使得飞机既能拥有较快的飞行速度,良好的俯冲性能,又可以在舰上起降时把速度尽可能降低,且襟翼的动作不会影响到飞机的平衡。为了舰上作战,其机翼可折叠,折叠过程也稍显复杂:先将襟翼和连接处那部分机翼向机翼上表面翻折,随后再将机翼向尾部转动,在机翼下靠近翼尖处还专门加了一个把手来协助甲板空勤人员折叠机翼 。在机身中段有一个串列坐舱以容纳它的 3 人机组,坐舱隔离为三部分,从前至后依次是驾驶员舱,领航员舱和无线电操作员兼后机枪手舱,在机身两侧,翼身结合处下方各有两个窗口以供领航员和无线电操作员观察用。着陆装置为通常的后三点布局且主起落架可收入机翼轮舱内,这和它的前辈们比起来是个不小的进步。其起落架收入轮舱的方式也较为奇特,要通过一个联动的曲臂来完成(具体见示意图),后部机腹有舰载机都有的着舰钩。其自卫武器为坐舱后部一挺双联装勃郎宁 7.7mm 机枪,由无线电操作员操作。它的载弹量可达 744Kg,可在机腹挂载一条 735Kg 重的鱼雷,或是机翼下挂载同等重量的普通炸弹,深水炸弹,水雷,照明弹,烟雾弹,甚至一个声纳浮标。
中标后 Fairey 公司即开始两架原型机的生产,并于 1940 年 12 月 7 日顺利完成首飞(第二年的 12 月 7 日便是珍珠港事件了),1941 年 6 月 29 日又进行了第二次飞行,该型机被命名为“梭鱼(Barracuda)”,梭鱼号称“海中之虎”,分布于欧洲、西非和地中海沿岸的海底沙滩上,是一种凶猛贪婪的肉食动物,身体象一个圆滑的鱼雷,牙齿好似利剑,攻击动作迅捷,一瞅准机会就猛扑向目标,一口将猎物吞下。
1943 年 1 月 10 日,第一架“梭鱼”MK II 在皇家海军舰队航空兵(FAA/Fleet Air Arm)第 827 中队正式进入服役并被部署于北大西洋地区,梭鱼开始了它的戎马生涯。“梭鱼”夸张的上单翼和奇特的十字型尾翼使得它看起来怪模怪样,被公认为是二战生产的所有飞机中最丑陋的飞机之一(再看看同时期的贼鸥和后来的掠夺者,好象 FAA 出丑机已成传统啊),皇家海军飞行员戏称其为“一组疯狂的设计师在疯人院里设计的飞机”,但实战证明梭鱼是一款性能出色的战机,从北极圈,到地中海,再到马来亚,到处都活跃着梭鱼的身影。它执行的任务主要包括俯冲轰炸德国主力舰船并攻击其护航队,在欧洲敌占港口布雷以及为盟军对意大利的作战行动提供支援,在东南亚战场轰炸日军在岛屿及沿海岸线的各种地面设施,后期装有机载雷达的 MK III 还可执行反潜任务。“梭鱼”在服役期间一共有两艘潜艇的战果,第一艘是于 1944 年 10 月 7 日在挪威 Bronnoysundlater 以北海面由从怨仇(Implacable)号航母上起飞的第 828 和 841 中队的梭鱼击沉的,艇号 U-1060。第二艘则是于 1945 年 4 月 13 日在离荷兰海岸线 14 英里(约 22.5 公里)处由第 821 中队的一架编号 DR327 ‘N6l'的梭鱼击沉的。最早参加实战的是第 810 中队的“梭鱼”,其参加了盟军在 Salerno 的登陆行动(又叫“雪崩行动”,于 1943 年 9 月 9 日开始,作为盟军进攻意大利行动的一部分)。最终有不少于 2,572 架各种型号的梭鱼被交付给皇家海军舰队航空兵,一共装备了 23 个前线中队,二战结束后还一直服役至 50 年代中期,直至被格鲁曼的复仇者替换.除皇家海军航空兵外,英国皇家空军,法国海军航空兵和荷兰海军航空兵也曾装备过它。
真正给“梭鱼”带来声誉的是它对德国海军的中坚--提尔比茨 号战列舰的攻击行动 。提尔比茨号战列舰比其著名的姊妹舰俾斯麦号( 1941 年 5 月被击沉)还大上 1,200 吨,42,900 吨的排水量使她成为德国海军最大的战斗舰船,而其八门 380mm 主炮、十二门 150mm 副炮加上 30 节、厚重装甲的战力使得英国皇家海军无法忽视她的存在。自 1941 年2月正式服役后, 提尔比茨 号的活动范围便集中在挪威北部外海一带,以防范盟军可能对挪威发动的进攻(希特勒一直有这个担心);而与此同时,英国人对挪威的担心也丝毫不少于希特勒,因为他们必须对付随时可能从那条漫长海岸线上出现的德国海军主力舰。这样,英国皇家海军不得不随时在奥克尼群岛的斯卡帕湾内保持两艘最新的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King George V)以及一艘航空母舰以供待命用,以防德国军舰突然冲出来切断大西洋上的生命线。
提尔比茨藏身于挪威北部的阿尔塔峡湾,峡湾周围群山环抱,经常雾霭缭绕,有效地庇护着提尔比茨号免遭飞机袭击。湾内海水较浅,提尔比茨号外侧又设有防雷栅,无法用鱼雷攻击,所以只能由梭鱼式飞机携带炸弹进行俯冲轰炸攻击。为了炸穿提尔比茨号厚重的装甲,这次行动还专门选用了美国最新研制的 720 公斤穿甲弹。3 月 28 日,参战的舰船和飞机在洛奇-埃里博尔海湾进行了最后一次演练,胜利号和暴怒号航空母舰还对换了第 827 飞行中队和第 831 飞行中队,以便组成两个攻击波,使胜利号每次可以起飞 12 架梭鱼式,暴怒号每波起飞 9 架梭鱼式。每波战斗机为 12 架海盗式、10 架地狱猫式和 20 架野猫式。4 月 3 日清晨,攻击部队到达阿尔塔峡湾以北 120 海里的水域,并开始第一波攻击,而此时,德舰竟然正准备进行出海训练,对于皇家海军舰队航空兵的飞行员们来说,这真是意外的好运。第一波 21 架“梭鱼”共挂 720 公斤重磅穿甲弹 7 颗,225 公斤半穿甲弹 24 颗,负责炸穿提尔比茨号露天甲板;此外,还挂有 225 公斤标准炸弹 12 颗,270 公斤深水炸弹 4 颗,以轰炸舱面建筑和水线下的舰体。战斗机则由护航航空母舰派出。梭鱼先在 3,000 米高空进入轰炸航线。接着开始俯冲,硕大的 720 公斤炸弹带着尖啸声落向“提尔皮茨”。而失去了峡湾的保护和烟雾的遮蔽,再加上地狱猫和野猫四下飞舞对德舰防空火力的干扰,提尔比茨 差不多只有挨炸的份。第一波攻击共有 3 颗 720 公斤炸弹命中,但只是将舰体外板炸开了一个半米宽的口子,使海水涌进了舷舱,并未造成致命伤。40 分钟后,第 2 攻击波的飞机到达了,19 架梭鱼式轰炸机总共挂了两颗 720 公斤炸弹、39 颗 225 公斤半穿甲弹、9 颗 225 公斤标准炸弹和两颗 270 公斤深水炸弹。尽管德舰的防空炮火非常猛烈,梭鱼们仍然英勇俯冲,穿过烟雾,向德舰投下一枚枚炸弹。这次,共有 5 颗炸弹命中了北宅,包括一枚 720 公斤的炸弹,但仍只是伤及皮毛,还没达到“炸瘸它”的作战目标。于是,在随后几天,趁北宅躺在卡亚峡湾泡澡的机会,皇家海军航空兵对它实施了几次轰炸,在从“钨”作战开始的一系列轰炸行动中,英国以损失两架梭鱼的代价,严重破坏了提尔比茨号钢甲外部设施,杀伤敌舰员 438 名;虽然说不上战功显赫,但梭鱼在战斗中表现出的坚固的机体结构和良好的俯冲性能还是可圈可点的。只是提尔比茨号 12.5 英寸(约合 317 毫米)厚的装甲板居然奇迹般地受住了英机的轰炸,无一处被击穿。英国人认识到即便是 720 公斤的重磅炸弹也无法“炸瘸它”,最后于 1944 年 11 月 12 日晚由 31 架来自第 9 和第 617 中队的兰开斯特轰炸机使用 高脚柜炸弹 (重达 5,443.2 千克)将其“震翻”,971 名德国水兵随著它葬身海底。
游戏相关[编辑 | 编辑源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