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铜骑士防空导弹
游戏数据[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黄铜骑士防空导弹 | ||||||||||
---|---|---|---|---|---|---|---|---|---|---|
| ||||||||||
对空补正78%
对空倍率3.8 铝耗10 | ||||||||||
编号 | 407 | 类型 | 导弹(防空) | |||||||
火力 | +20 | 对空 | +18 (+171) |
索敌 | ||||||
装甲 | 对潜 | 幸运 | ||||||||
命中 | 鱼雷 | 射程 | ||||||||
回避 | 轰炸 | 拦截 +24 | ||||||||
可装备舰种 | ||||||||||
废弃 资源 |
5 5 2 16 |
开发 时间 |
不可开发 | |||||||
舰娘 自带 |
阿拉斯加·改、芝加哥(CA-136)·改自带 | |||||||||
其他获 得方式 |
导弹(防空) |
废弃资源 | 5 5 2 16 | 开发时间 | 不可开发 |
自带此装备的舰娘 | 阿拉斯加·改、芝加哥(CA-136)·改自带 | ||
其他方式 |
拦截 +24
对空补正78%
对空倍率3.8
铝耗10
游戏中的说明[编辑源代码]
黄铜骑士导弹研制始于大黄蜂计划,这是一种负责舰队防空的远程防空导弹,(实战中曾经在157千米左右击中目标)。黄铜骑士采用冲压发动机,引导方式为雷达架束制导与半主动雷达制导(末端),由于战斗部非常大,黄铜骑士在对海射击时也有着很大的威力。
装备简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943年,德国空军将Hs 293制导炸弹投入战场,这是历史上第一型空对舰导弹。搭载机可以在离目标很远的地方释放制导炸弹,然后用无线电控制其命中目标;在这种距离上,所有舰载防空炮都无法威胁到搭载机,防御方只能被动挨打。而到1944年,日本海航开始装备神风自杀式飞机,即使用防空炮击落神风飞机,飞机依靠惯性仍然会冲向舰船,令人防不胜防。这两种武器给盟军舰队带来巨大损失,因此,美国海军展开了一系列“远程防空武器”研究,来应对这种威胁。
1944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JHUAPL)的“
1945年8月二战结束,项目还仅处于研究冲压发动机的阶段,建造了一个名叫“
然而,冲压发动机的研制进展比较困难,海军决定先采用固体发动机的版本,直接在CTV-N-8上改进,成为了后来的小猎犬导弹。直到1951年,黄铜骑士的验证弹才第一次试飞,1952年原型弹试飞,并成功进行了拦截实验。黄铜骑士也获得海军编号SAM-N-6,而这些实验弹被称为a系列。黄铜骑士一直测试到了1959年才入役海军,比原计划晚了近10年。
1959年,第一型实用的黄铜骑士服役,称为b系列(对应A型)。黄铜骑士的动力有两级串列组成:后部的助推级使用固体火箭发动机,配有4片稳定尾翼;前部的弹体使用冲压喷气式发动机,尾部同样配有4片稳定尾翼,而中部的4片切尖的三角翼则作为气动面。b系列的最高速度为M2.5,射程92km,射高18km,使用近炸引信和高爆战斗部。
在黄铜骑士设计期间,其配套的发射器预计为一款单臂发射器,可以装在两舷。入役后,其由双臂的Mark 7或Mark 12导弹发射系统发射。在Mark 7系统中,其需要“分装弹”——分别存储主体部分、弹翼和助推火箭,发射前用天车运输至组装区,经过检测、组装后方可发射。后续在Mark 12系统中实现了“定装弹”,但还是需要手工安装弹翼。干嘛要手动安装?因为那个年代还没有折叠弹翼。
黄铜骑士使用的是驾束制导和半主动雷达制导结合的方式。一开始人们以为只使用驾束制导足够引导导弹,但当距离越来越远,雷达的波束逐渐扩散,强度减小,制导精度越来越低;到15公里的距离外,驾束制导不足以提供足够的精度。因此,海军将半主动雷达引导模块集成到弹体内,当导弹打击远距目标时,为航渡的后半程提供引导为什么不全程使用半主动引导?因为当时的半主动引导头增益不够,离目标太远无法捕获到反射信号。
黄铜骑士的驾束制导由SPG-49追踪雷达、SPW-2照射雷达和Mark 77火控系统组成,SPG-49负责追踪目标,将目标参数传入火控计算机,然后SPW-2发射波束引导导弹飞行,这种双雷达驾束制导模式有利于导弹选择最优飞行线路。在切换到半主动雷达制导模式后则由SPG-49单独引导。此外,导弹也可以仅通过SPG-49或SPW-2(此时没有半主动制导)进行制导。
单雷达跟踪-照射的追尾模式会使导弹耗费更多能量,而双雷达分别跟踪和照射则可以让导弹选择最佳截击线路。远距离的最优线路与右图有差别,通常是飞向高空再俯冲以节省燃料。 |
黄铜骑士导弹还可以攻击水面目标,只需要SPG-49雷达照射目标即可。1968年,俄克拉荷马城号巡洋舰(CLG-9)向一艘护航驱逐舰发射一枚没有战斗部的黄铜骑士训练弹,1.5t重的训练弹以M2.5的速度几乎垂直落下,从烟囱后部穿入船体,并在锅炉舱引发了航空燃料爆炸,爆炸击穿了船底,驱逐舰断成两截沉没。
与b系列同期还有装备3kT当量的W30核战斗部的bW系列(对应B型),用于弥补远距离精度不足的缺陷,这个版本单弹体更长,且没有半主动引导头精度不够,威力来凑。
1961年,“增程型黄铜骑士”服役,这种型号被称为b1系列(对应C型)。这种型号最先来源于空军,他们有意利用这种导弹来保卫空军司令部,并将指标提高到射程185km,射高21km。增程型黄铜骑士的油箱加大了20%,加长了燃烧室并重新设计了进气道来改善高空性能;弹头更换为211kg的连杆战斗部;为了适应更远的射程,也更新了半主动引导头的电子设备,增强了抗干扰能力。b1系列也有搭载W30核战斗部的版本,弹体更长,称为b1W系列(对应D型)
1962年,考虑到常规战斗部和核战斗部导弹在后勤上的麻烦,海军推出了“统一型黄铜骑士”,称为c1系列(对应E型)。新设计的弹体可以兼容两种战斗部,并可以直接在战舰上相互拆换;同时,为了加强对低空目标的跟踪能力,以及紧急时使用核弹攻击面目标,c1系列的半主动引导头使用连续波搜索模式,利用多普勒效应过滤海面或地面的杂波。一些b1系列的导弹也更换了这种引导头,称为b1(CW)系列(对应F型)。
1965年,为了在越南战场上执行反辐射任务,海军在E型导弹的基础上换装了反辐射引导头,成为反辐射版本的H型。
1966年,海军在E型的基础上升级了驾束制导模块,称为G型。
1968年,海军提出了“远程型黄铜骑士”,使用更高能量密度的燃料,最大速度增加到M2.7,射程增加到241km,并且升级了半主动导引头、换用低空近炸引信,增强了电子对抗和多目标识别能力。这种最后的改进型号称为J型。
最后,简介里提到的命中记录,是芝加哥号巡洋舰于1967年7月在加州的一次演习中取得,使用的应该是后期型号的黄铜骑士,目标是一架无人靶机。
后继[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1958年,与黄铜骑士一脉相承的下一代冲压动力远程防空导弹RIM-50“提丰LR”已经开搞并产出了样品,该导弹使用TVM制导,射程取370km、射高取28km、最大速度取M4,看起来非常给力。然而提丰LR所属的“提丰计划”在1963年黯然下马,将黄铜骑士汰换的计划只得再往后推推。
进入70年代,随着“标准”系列防空导弹成熟,海军开始退役黄铜骑士防空导弹。其中一部分被改装为超音速靶机,而其余的防空导弹则被神盾系统和标准-2增程型导弹替代。
性能参数(RIM-8J“远程黄铜骑士”)[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质量 | 7,800磅(3,500千克)(导弹:3,400磅(1,500千克),助推器:4,400磅(2,000千克) |
长度 | 9.8 m(32英尺) |
直径 | 28英寸(710毫米) |
弹头 | 211千克(465磅)连续杆HE战斗部或W30核战斗部(2~5千吨级) |
发动机 | 一级发动机:Mk.11固体燃料火箭助推器×1 二级发动机:Bendix冲压喷气发动机×1(推力为20,053磅英尺(89.20千牛)) |
射程 | 241千米(130海里) |
射高 | 24,400米 (80,100 英尺) |
速度 | 2.7马赫 |
制导方式 | 波束制导+末端半主动雷达制导 |
游戏相关[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迄今为止可量产的最强防空导弹。然而因为不能装在小船上,并不能替代小猎犬导弹的地位。
参考资料[编辑 | 编辑源代码]
http://www.designation-systems.net/dusrm/m-8.html
https://www.okieboat.com/Talos%20history.html
https://www.okieboat.com/History%20guidance%20and%20homin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