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主战舰艇简介
- 含退役舰艇和现役舰艇,信息全部来源于公开网络和公开资料等合法途径。
- 舷号与舰名命名方式请参阅: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舰命名规则及舷号
驱逐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07型(苏制)[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设计参见雷鸣的词条,这里只写改造相关设计。
051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051基本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63年12月,六机部和七院联合下发了《1964-1975年军民舰船简化选型方案》,对驱逐舰的研制工作做出部署,提出先搞苏制56型简易方案。1964年701所论证了5种方案上报。1965年,远程弹道导弹试验进一步刺激了研制驱逐舰的需要。1966年6月,七院根据海军首长指示向有关所下达了研制任务和技战术要求。8月701所上报方案论证结果,11月有关单位对方案进行会审。1968年303和315两次会议审查通过了技术设计,1967年4月正式批准该型舰研制任务。1968年5月,总参、国防科委、国防工办正式批复,以七一八工程配套在1970年前建造5艘051型驱逐舰。1968年6月7日,六机部下达文书通知426厂[1]和433厂[2]分别承建3艘和2艘051级驱逐舰。后433厂改为承建3艘,增加424厂[3]承建1艘。总共为7艘:
- 济南(105)、 西安(106)、 银川(107)、 南京(131)、 广州(160)、 长沙(161) 、南宁(162)。(以上全部为最后使用舷号)
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 航速:最高38节
- 主机:ТВ-8汽轮机组,每台3.6万马力(26470.65kW),共两台
- 适航性:8-9级海况下安全航行
051基本型各舰舰史
首舰233/105济南舰


带有风险的下水
- 根据计算,按船台所处的海域,济南下水速度较快,下水后很可能将冲向海域对岸,轻则搁浅,重则撞坏舰的尾部,甚至有可能受到海岸的反作用导致颠覆。工作组立即召开全体人员会议,讨论解决方案。经筛选最后决定在济南的舰艉焊上一块钢板以增强阻力,降低下水速度,同时在钢板上开孔,减少水对舰体的反作用力。
参与研制工作人员的回忆 |
---|
下水的庄严时刻终于来到了!
1970年8月1日清晨,一场大雨把整个大连城冲洗得干干净净。8点,大雨停止,灿烂的阳光照耀着大地,沿文林街到大连红旗造船厂直至船台已经由公安和部队警戒,禁止通行。 我们凭特别通行证到达船台时,看到彩旗飘扬,那翘首耸立的第一条导弹驱逐舰油漆刷得锃亮锃亮,在阳光下显得英姿勃发,一架军用直升机在上空盘旋警戒。舰艏那边空地上搭起的主席台上,已经是首长满座,有上级来的,有沈阳军区的,有省市领导。我们所的王振山副政委也在主席台上。工作组的同志们都列队站在舰艏的右边,用亲切而又担心的目光注视着这条舰。当时的心情就像妻子马上要分娩一样,又喜又有点担忧,心中默默地祝福成功下水呀! 上午10点整,海军周希汉副司令员下达下水的指令。随着缆绳的砍断,整个舰一下子动起来了,沿着滑道飞速冲向大海,兴起的浪花如正弦波的均匀,冲到船台与对岸距离不到一半的地方缓缓平稳停下来了。成功了!胜利了!锣鼓喧天!口号齐喊!一片欢乐的海洋!工作组的全体同志们个个激动得热泪盈眶。 为庆祝成功下水,工厂宣布放假三天。工作组也加了餐。当晚,在大连剧院举行了庆祝大会,会后观看了现代京剧《红灯记》。在那“八亿人民看八个戏”的年月里,我们能看上《红灯记》就很幸运了。 |
051D型(定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08西宁、109开封、133重庆、134遵义、163南昌、164桂林
- 051D型是051型正式定型后建造的第二批量产舰,首舰108西宁舰1978年10月16日下水,1980年1月29日服役于北海舰队。051D型共6艘,其中大连造船厂建造2艘(108西宁、109开封),上海中华造船厂建造2艘(133重庆、134遵义),广州造船厂建造2艘(163南昌、164桂林)。将原有的76式双联装57毫米舰炮改为61式双联装37毫米舰炮,其他早前出厂的051型在后续改造时也进行了舰炮的更换。除更换副炮外在船电系统上还进行了诸多改进,增设油水补给系统,在最后出厂(1984年6月20日下水,1987年7月10日服役)的164桂林舰上还加装了空调。
- 值得一提的是,南海舰队退役的三艘051(基本/D/G1)型(162南宁、164桂林、165湛江)的舰名与舷号全部一并传承到了新服役的052D/DL型舰上,这是极其罕见的。
051DT型(定型 “汤姆西系统”)[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即051型驱逐舰的10号舰(109开封舰),1979年11月3日在大连造船厂下水,在1987年中国向法国进口2套Thomson-CSF公司生产的整套作战系统的合同签订后,于1980年代末安装了1套该系统。该系统由TAVITAC系统(Traitement Automatique et VIsualisation TACtique,即自动处理和战术可视化系统)、“海响尾蛇”防空导弹与“海虎”搜索雷达组成,拆除舰艉的一座双37舰炮安装了1部八联装“海响尾蛇”发射器。
在后续的改造中,该舰使用76A式双37舰炮取代了61式双37舰炮,将反舰导弹更换为鹰击83,最终于2019年5月16日与110大连舰、134遵义舰、164桂林舰一同退役,舰名被2019年5月10日下水的052DL型124号“开封”舰继承,舷号被2020年8月30日下水的055型驱逐舰108号“咸阳”舰继承。
051Z型(指挥)[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32合肥舰、110大连舰
- 051Z型是应“718工程“(即向远洋发射的洲际弹道导弹全弹道实验)需要而研制的,将正在上海中华船厂建造的132(合肥)舰选定为1980年580任务的编队指挥舰,加装密闭的编队指挥室与通信设备以保障在太平洋深处编队前方指挥部与后方陆上指挥部的联系。
国产舰载作战指挥系统的研制 |
---|
由于技术所限,80年代初的051Z并不具备现代化编队指挥舰的编队指挥与控制系统,没有自动化指挥能力(信息处理、作战态势图绘制、辅助编队作战方案拟定),只能通过人工作图分析后通过无线电话音下达指挥命令。
那么,自动化指挥能力之源——自动化作战指挥系统在哪里?答案是——还在实验中。 1966年,在051型开始研制后,七院(中国舰船研究院)会同七〇一所(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七一三所(郑州机电工程研究所)提出研制051型导弹驱逐舰情报中心的要求,由航天二院七〇六所(北京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研究所)承担研制任务,这就是中国第一个自动化舰载作战指挥系统——673-I型舰用情报中心。 673-I型舰用情报中心使用专用小型计算机集中控制的技术方案,采用DTL小规模集成电路,多层印制板技术,计算机字长为22位,速度为20万次/秒,内存8K容量,终端显示设备采用全晶体管化的模拟和数字电路,31厘米雷达指示管显示,终端设备包括平面综合显示器、录取显示器、表格数据显示器等。673-I型舰载情报中心从整机性能、关键技术、元器件选用、工艺加工等方面均反映了当时国内的先进水平。 673-I情报中心首台试验样机的研制前后共历经了七年的时间,最终因稳定性考核未能通过,无法在051型导弹驱逐舰上安装使用。 尽管673-I型情报中心最终没有装舰,但这是中国第一次自行研制舰用作战指挥系统的尝试,开启了中国海军舰艇指挥自动化的先河,培养了人才,其研制过程中的教训和经验对后续舰载作战指挥系统的研制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1970年,七院下达为051型导弹驱逐舰配套的673-Ⅱ型舰用情报中心研制任务,由七二四所(南京船舶雷达研究所)抓总负责,在信号处理上继续使用专用小型计算机集中控制方案,将计算机改为七〇九所(武汉数字工程研究所)研制的911型专用计算机,字长提高到32位,速度提高到50万次/秒,内存容量增加到32K,数据区、指令区各占16K,采用微程序控制技术,使用了TTL小规模集成电路,增加了对空三座标雷达半自动录取显示器和全自动录取设备,设计了专用的雷达模拟器,采用100×100厘米场致发光屏做为大屏显示器,为342型和343型炮瞄雷达等武器系统提供自动、同步的指示通道,还增加了对空引导,对海就位参数的计算和显示功能。 673-II型舰用情报中心样机于1978年制造完成,1979年11月开始在南京进行陆上联调联试,与381甲型无源相控阵三坐标雷达进行配合,使用轰-5型飞机17架次,歼-6型飞机12架次,运-5型飞机1架次,雷达与系统配合测试结果良好,跟踪目标批次不少于17批,同方位目标不少于4批,系统建立目标跟踪档案的距离与雷达发现目标距离基本一致。 1980年4月,673-II系统运往大连造船厂,安装在105(济南)舰上进行测试。7至8月,105舰在青岛海区共计出海6次。通过与354型对海警戒雷达协作,在对海杂波条件下,能正常检测低空、海面目标。能实现稳定跟踪同方位8批海面目标,对进行蛇形机动的海面目标能稳定跟踪,对目标的最大跟踪距离与354型对海警戒雷达的最大发现距离基本相同,对051型导弹驱逐舰的最大跟踪距离为224链、对037型猎潜艇的最大跟踪距离为179链;当目标处于固定目标较多(如岛礁、陆地杂波)的区域内时,使用计算机辅助跟踪后,效果良好。此次海上试验动用轰5型飞机一架、037型猎潜艇一艘、62型护卫艇两艘、051型导弹驱逐舰(107银川舰)1艘。 1983年海军将673-II系统从济南舰上拆下运往上海,在中华造船厂安装到132(合肥)舰上,于1983年12月起用20天时间进行了海上试验。试验主要内容为对水下目标跟踪试验、水面目标交叉跟踪试验、飞机变速飞行跟踪试验、超低空飞行跟踪试验和海、空、潜立体目标同时跟踪试验。配合试验的兵力有051型驱逐舰两艘;037型猎潜艇、62型护卫艇、军油船、033潜艇各一艘;轰5型飞机两架、歼6型飞机三架。 这次试验是673-Ⅱ型舰用情报中心第一次按正规装舰要求进行的对空、海及水下的综合性试验,试验过程较为顺利。 在673-II系统协调下,舰上相关系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缩短了作战反应时间,能同时对空中、海上、水下目标进行录取、捕获和自动跟踪,在同方位上对海能稳定跟踪3批目标,对空稳定跟踪4批目标,对海面目标的跟踪概率达99.4%,对空中目标的跟踪概率达94%; 跟踪目标最大距离接近354型对海警戒雷达的最大发现距离; 对做蛇形机动的3批海目标跟踪不丢失;能准确计算并显示目标航迹和各种运动参数,快速提供敌我态势图像; 能快速给342炮瞄雷达进行目标指示。 由于673-Ⅱ型情报中心在试验中性能满足了设计指标,达到了预期的要求,海军决定将673-II与381甲雷达留在132舰上继续使用。 673-II/ZKJ-1是中国第一种自主研制的成熟的舰载作战指挥系统,它可以和舰上各设备有效联动,提高了中国海军舰艇作战指挥自动化的程度,为今后的中国舰载作战指挥系统的接口标准化、系列化奠定了基础,此后的ZKJ-III系统也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配套053K1/053I型护卫舰的ZKJ-II因主项目经费不足而不了了之)。 |
051Z型各舰舰史
132合肥舰舰史
- 合肥舰1978年11月下水,1980年3月18日服役划归东海舰队 ,服役半个月就参加了4月1日至11日在青岛、旅顺海域进行的580任务大编队海上补给合练,服役仅一个多月就于5月1日上午跟随5802编队从浙江舟山园山锚地起航,前往远海大洋执行任务。
- 132舰装备673-II系统与381甲雷达后,于1985年11月16日同X615号油水综合补给舰鄱阳湖号在海军东海舰队司令员聂奎聚指挥下一道从上海吴淞军港起航,应邀赴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南亚三国访问。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组建以来首次派舰出国访问,也是海军舰艇首航印度洋,途经5个海区,穿越7个海峡,总航程1万多海里,历时65天。在航行中051型低干舷平甲板船型的设计不能适应恶劣海况,船身甲板与烟囱等部位开裂,天线被打飞。完成对三国的访问后于1986年1月19日返抵上海,后续服役历程中未进行像110舰那样的现代化改造,2012年11月16日退役后移交海军航空大学。舰名被2013年7月1日在江南造船厂下水,2015年12月12日服役的052D型174舰继承。
110大连舰舰史
- 相比临危受命挂帅出征的132舰,051Z的二号舰110大连舰就不那么顺利了。由于新的生产厂家问题,主机不能按时交货,在1981年8月20日于中华造船厂下水后停靠了两年时间才等来主机,两年的时间都可以再建造一艘051型了。最终在厂方的严格把控下,设备交齐、安装后,110舰于1984年12月26日交付北海舰队服役,舰上设备状况非常好。110舰在21世纪初改造时换装了052型同款的76A式双联装37毫米舰炮与八联装海红旗-7防空导弹发射器,将反舰导弹更换为4座4联装鹰击83,于2019年5月16日与109开封舰、134遵义舰、164桂林舰一同退役,2020年9月移至威海刘公岛码头作国防教育基地使用,舰体情况较好,舰名被2018年7月3日在大连造船厂下水,2021年4月23日服役的055型105舰继承。
051G型(改进)[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湛江(165)、珠海(166)
湛江(165)1988年8月1日下水,1989年12月30日服役,2020年8月28日退役
珠海(166)1990年10月18日下水,1991年11月21日服役,2020年8月28日退役
165舰采用海鹰-1甲反舰导弹替换了海鹰-1反舰导弹,166舰则采用鹰击-8反舰导弹,两舰均采用76A型双联装37mm自动炮作为防空武器,安装了三联装反潜鱼雷发射管与381甲型三坐标对空警戒雷达、347型火控雷达等设备,在后期的现代化改造中安装了八联装的H/AJK02型海红旗-7防空导弹发射器,将鹰击-8反舰导弹更换为采用4部四联装发射架的鹰击-83反舰导弹,还将76式双130舰炮更换为79A式双100舰炮。
2020年8月28日,南海舰队在湛江某军港为这两艘最后的051型举办了退役仪式,湛江舰留在湛江作为国防教育基地保存,珠海舰则顺长江而上,作为重庆建川博物馆的一部分承担国防教育基地的任务。
051B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67深圳舰
051B型在新中国驱逐舰发展历程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本级舰只有1艘167深圳舰,有“神州第一舰”之称,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装备联合机动编队指挥系统的满载排水量超过6000吨的战舰。
她的动力采用近半世纪前在苏制TB-8型蒸汽轮机基础上仿制的453型(该蒸汽轮机也是051型驱逐舰的主机)的改进型453B型蒸汽轮机,在20世纪90年代外部环境发生剧变、舰艇进口动力来源中断的情况下,这部在驱逐舰上落后时代的改进型蒸汽轮机为科研单位进一步为航母研发更大型蒸汽轮机提供了技术积累,也在最困难的时刻与人民海军并肩作战,作为051B、051C型三舰的动力。而巧合的是,进口的四艘现代级也采用TB-8的改进型TB-12作为动力,这就是世纪初海军“全蒸七子”的由来。这两种蒸汽轮机在技术路线上一脉相承,而到了辽宁舰开始翻新再役时,她的初始动力也是TB-12型蒸汽轮机。中苏双方科研人员在同一型号上出发,经过发展,最终都装在了同一条航空母舰上。中国技术人员在453B型上摸到了蒸汽轮机的门路,为后续研制在航母上装舰的蒸汽轮机打下了坚实基础,而051B型作为453B型首个实际装舰的对象,保证了蒸汽轮机生产科研不断线,在服役后的远航中充分检验了该型轮机的可靠性,在国产航母动力的研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她的舰体首次应用了流畅的隐身设计,上层建筑略微内倾,舰桥与桅杆完成了部分设备集成,首次应用了新型舰用高强度不锈钢,在耐腐蚀性、韧性、强度等方面有明显提高.
她在武器和上基本沿用了052型的配置,采用1门H/PJ33A型双管100毫米舰炮(现代化改装后换为H/PJ33B型)、16枚倾斜发射的鹰击-8A反舰导弹(后更换为16枚鹰击83,最近一次改造中更换为鹰击12)、八联装海红旗-7型防空导弹发射器(后更换为32联装红旗16防空导弹垂直发射系统)、直升机机库顶部四角4座76A式双管37毫米舰炮(后更换为2座H/PJ-11型11管30毫米近防炮)、2座三联装反潜鱼雷发射管,携带2架直-9反潜直升机。
她还有着“外交明星舰”的美称,创下了海军首次穿越三大洋、首次横渡南印度洋、首次出访欧洲四国、首次访问日本的记录。
深圳舰是人民海军中少有的单舰成级,她是那个经费拮据年代的缩影,寄托着海军对未来航母和驱逐舰发展的希望,带着敢为人先的精神,航向大洋。
051C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15沈阳舰、116石家庄舰
21世纪初,世界上首批安装四面有源相控阵雷达的052C型导弹驱逐舰列装南海舰队,实现了里程碑式的跨越,但受制于动力系统未能完成国产化、雷达系统尚未完善,从首批052C(170兰州、171海口)于2005年列装后一直等到了2013年(150长春),装备国产燃气轮机的第二批052C才列装部队。
在这段时间里,南海舰队有刚列装的两艘052C与两艘052B,东海舰队有现代级四大金刚,拱卫京畿的北海舰队只有两条装备近程点防空系统的052。为了迅速增强北海舰队中远程防空能力,引进了两套原定装在排水量两万多吨的1144型核动力巡洋舰上的里夫-M系统,搭配051B型的舰体快速形成战斗力。
051C型舰长155米,舰宽17米,吃水深度6米,长宽比9.11,标准排水量6500吨,满载排水量约7000吨,采用飞剪艏、高干舷、平甲板、方尾船型,双层甲板,没有像同时期的052B一样将上层建筑与舰体融合,动力上继承了051B的蒸柴交替方案,采用两台453B蒸汽轮机与两台柴油机作为动力。
里夫-M是在S-300F“堡垒”防空系统上改进而来的,该系统主要装舰对象是排水量20000吨级的1144型核动力巡洋舰与10000吨级的1164型巡洋舰。1977年首先在排水量8000吨级的1134B型大型反潜舰4号舰“亚速”号上进行了实验(安装6个“左轮”共48发备弹),后装备1164型巡洋舰与1144型核动力巡洋舰(基洛夫、伏龙芝、加里宁),1144型4号舰初始配置与其他三舰一致,在现代化改造中更换为一半S-300F(48发备弹)与一半S-300FM(46发备弹),而1144型其他三舰有96发备弹,1164型采用64发备弹。S-300F系统的初始弹药是5V55RM型防空导弹,性能基本与陆基S-300P系统的5V55R导弹一致。从1144型3号舰开始使用与S-300PMU1相同的48N6E导弹,射程与射高、杀伤区都有改进,战斗部重量、弹体全重也有增大,1144型4号舰在现代化改造后使用了与S-300PMU2相同的48N6E2导弹。
5V55R导弹的技术特点是:相较前型的5V55K,由无线电指令制导转为TVM制导,提高了战斗部(由133提高到196公斤)与全弹重量(由1500提高到1665公斤),发动机工作时间8-10秒。
48N6导弹则在5V55R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而来,射程从75公里提高到150-200公里,可拦截的最大目标速度从4300km/h提高到6450-7500km/h,导弹飞行速度从2000提高到2100米/秒,将全重量从1665提高到2100公斤,将长度从7.25米加长到7.5米,弹体直径(不含弹翼)从508mm改为519mm,含弹翼的直径从1124改为1134mm,发动机工作时间从8-10秒提高到12秒。,将战斗部重量从196公斤减小为143公斤。
作为051C型舰主要武器的里夫-M主要由6具B-203型或8具8单元B-204型左轮式垂直发射装置构成的3С41型垂直发射系统(051C与1134B使用6X8,1164使用8X8,1144型使用12X8)、30N6E1型I/J波段可折叠单面旋转式无源相控阵火控雷达(为48N6E导弹提供TVM制导)、与052B型同款的MAE-5型“顶板”对空警戒雷达组成(“顶板”系列雷达也是“施基利”防空系统的搜索雷达)。
3С41是世界上第一种实用化装舰的防空导弹垂直发射系统,装在筒中的8发备弹集成在一个旋转的综合体上,设计时考虑到减少甲板上的开孔孔径与数量,所以甲板上只有一个开口,像左轮手枪一样轮流旋转到位进行发射,发射后综合体继续旋转将下一枚待发导弹所在的发射筒对准发射口进行发射,发射间隔约为3秒,这种设计的优点在于甲板开口小且带有装甲保护盖,在冷战期间可能爆发核战的背景下亦有利于舰船防护与三防系统设计。美国MK41型垂直发射系统列装服役后,苏联明白这种设计下了一步错棋。与MK41相比,在相同备弹情况下,左轮式垂直发射装置的重量增加了2至2.5倍,体积增加了1.5倍,因此在80年代末启动了类似MK41的固定式垂直发射装置的研制工作,即型通用发射装置(垂直型和倾斜发射型),但在解体前未能完成。
其发射的48N6E型导弹射程150公里,射高10-27000米,飞行速度2100米/秒,可拦截速度3000米/秒的目标,弹长7.5米,弹径0.519米,翼展1.134米,总重1800千克,高爆破片战斗部重量143千克,采用TVM制导,这是一种结合了半主动雷达与无线电指令修正的制导技术,工作模式为搜索雷达发现目标后发射导弹,由导弹接收火控雷达照射目标的回波后计算自身与目标的相对运动趋势,将数据回传到舰上后由舰上设备完成指令计算,再将指令发送到导弹执行从而打击目标。
30N6E1型无源相控阵雷达主要承担火控工作,起竖后可以实现在同一扇区(约120度)内同时引导12枚导弹攻击6个目标,缺点是全舰在一段时间内只能对该方向目标进行拦截,对于其他方向的来袭目标可以由“顶板”搜索雷达探测到但无法攻击。
需要注意的是,设计师为S-300PMU1系统设计了一套完善的搜索-指控系统,该系统由64N6中-高空搜索雷达、架在40V6拖车桅杆上的76N6M低空搜索雷达、54K6指挥方舱、以及同样可安装在40V6拖车桅杆上的30N6火控雷达与若干发射车与后勤保障车组成,如果这套雷达部署完成,对高、中、低空的空情都有较好的监视效果(40V6M型拖车桅杆完全升起后可以将雷达升高到23.8米,40V6MD型更是可以升到38.8米的高度,这显著提高了对远处地平线下的低空目标的探测距离),但在海基的S-300F与里夫M系统上,受舰艇空间限制仅保留了1部3R41/30N6E型相控阵搜索-火控雷达,只能完成约120度内的目标搜索与导弹引导工作,360度的搜索任务全部交给MAE-5“顶板”雷达,对低空来袭目标的探测与拦截效果较差。
“顶板”雷达是一种E波段的相控阵三坐标对空搜索雷达,工作转速15转/分,最大对空搜索距离300公里,搜索高度30公里,目标精度约120米。
除里夫-M系统外,051C型舰的武器还有1门安装在舰艏的H/PJ87型100毫米单管舰炮、部署在舰体左右舯部的两门H/PJ12型7管30毫米近防炮、2座三联装7424B型三管反潜鱼雷发射器、在烟囱中间交叉部署的2座四联装鹰击83反舰导弹发射器,舰艉的直升机机库被巨大的垂直发射系统所占据,只保留了一个临时起降的直升机甲板,不具备直升机携带能力,也没有装备反潜火箭深弹,全舰的反潜武器只有那2座反潜鱼雷发射器,反潜能力很弱,因此051C型两舰经常和擅长反潜的052型两舰结对出航,优势互补,不知道在052型退役后这两艘051C型又该和谁搭伴。
除30N6E1型火控雷达与MAE-5型对空搜索雷达外,051C型还在桅杆顶部安装了1部负责为近防炮和100毫米舰炮指示目标(另有光电设备作为备份)的364型两坐标对低空/对海搜索雷达,在舰桥顶部安装了1部为鹰击83提供制导的“音乐台”火控雷达,在球鼻艏内安装了SJD-9型主/被动舰壳声呐,采用H/ZKJ-5型舰载作战指挥系统。
在2013年7月9日举行的“海上联合-2013”中俄海上军演中,沈阳舰作为防空反潜编队的核心,率领编队成功拦截了模拟超低空反舰导弹的俄军苏-24战斗轰炸机,并在随后的反潜演习中率先发现了俄太平洋舰队的一艘877型(“基洛”级)常规潜艇。
051C型将原定装在排水量10000吨级以上舰艇上的里夫-M系统安装在6000吨级舰体上,以牺牲直升机机库、反潜能力大幅下降无法出远海和反舰导弹数量减半为代价,换来了一个可以在海上机动的S-300PMU1防空营,在海军缺乏区域防空舰的那段日子里,在黄渤海上为京畿重要门户擎起了一柄坚实的防空保护伞。
052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052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12哈尔滨舰“海上先锋舰”、113青岛舰
发展背景
- 上世纪80年代,对于二代驱逐舰的研制,国家决策为“10年计划”,1985-1989年完成设计,1989-1994年完成建造。
- 1983年4月26日,国防科工委在北京召开新一代驱逐舰发展会议,由时任海军司令员刘华清将军主持。会议上,潘镜芙提出研制工作分两步走:先在已服役的第一代驱逐舰上做出改进,研制出一型改进驱逐舰;再研制新一代驱逐舰。该建议得到国防科工委、部队和相关机关一致赞同。
- 建议很快得到批复,同时新一代驱逐舰也正式上马启动。改进型驱逐舰代号051G,新一代驱逐舰代号052。(两舰被统称:“〇五二工程”)潘镜芙同时担任两型舰的总设计师兼作战系统总设计师;
研制历程
技战术特点
船型和动力
- 052型驱逐舰采用高舷平甲板型,主舰体外飘较大,具有折角线和圆弧型船舷。总长144米,型宽15.6米,型深9.1米,吃水5.1米。在船型上抛弃了
- 052型标准排水量4200吨,满载排水量约5000吨,采用柴燃(交替工作)联合方案(CODOG,Combined Diesel or Gas Turbine),本级舰两艘都使用两台功率20MW的美国通用电气 LM2500燃气轮机与两台功率4380kW的德国MTU 20V956TB92四冲程水冷涡轮增压柴油机作为主机,配有减震降噪措施,采用双轴双5叶可调距螺旋桨推进,烟囱装有红外抑制装置,巡航时使用柴油机,作战时使用燃气轮机,相比全燃气轮机推进,燃油经济性更好。
- 但柴燃交替工作导致燃气轮机和柴油机在其中一部分工作时另一部分闲置,利用率不高,因此催生了柴燃(共同工作)联合方案(CODAG,Combined Diesel And Gas Turbine),这种方案在保持原有CODOG优点的同时,在使用燃气轮机进行高速航行时可以并入柴油机功率,提高航速和主机利用率的同时降低了燃油和维护成本,缺点是柴油机和燃气轮机的传动与控制问题较难解决。
电子设备
- 船电设备上,052型同级的两舰有些许不同,113舰的部分设备仿制自国外进口的原型,两舰在历次现代化改装后设备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 052型采用ZKJ-4B型舰载作战指挥系统,该型系统无法承担汤姆西作战系统(海响尾蛇防空导弹+TAVITAC战术数据处理系统+海虎雷达,汤姆西系统共引进2部,一部装于051DT(T=汤姆西系统)型109开封舰上,另一部即装在112舰上)中TAVITAC战术数据处理系统的能力,故采用ZKJ-4B+TAVITAC共存的模式,113舰与051B型为ZKJ-4BII型,可以承担TAVITAC系统的作用,故不需要再装备该系统。在后期改造时三舰全部更换为更新的ZKJ-5型)、518型”海鹰“双坐标L波段远程对空警戒雷达(后更换为采用八木天线的517H型)、362型I波段低空对空对海搜索雷达(后更换为364型,辅助近防系统作战)、汤姆逊-CSF TSR3004“海虎”E/F波段对空/对海搜索雷达(113舰为仿制的360S型,后都更换为360A型)、Racal-Decca RM-1290型I波段导航雷达、344型I波段火控雷达(用于控制反舰导弹与100舰炮)、347G型I波段火控雷达(用于控制37舰炮)、汤姆逊-CSF“海狸”2J型I/J波段火控雷达(用于控制海响尾蛇防空导弹与舰炮,113舰为345型火控雷达)、OFD-630型光电指挥仪(舰炮备份火控,113舰为GDG-775型)、DUBV-23型舰艏中频主动声纳(113舰为SJD-8型)、DE-1160型(可能是美国雷声公司授权意大利生产的,随白头-B515型反潜鱼雷发射管一同引进)拖曳式变深声呐以及若干卫星通信、敌我识别、电子对抗设备.
武器装备
- 在服役时,052型采用1门79A式双联装100毫米舰炮(直到2024年,装于哈尔滨上的该炮已经持续使用30年之久,经历了隐身修型和多次改进,换下了大量炮管)、4座双联装鹰击-8A反舰导弹发射器(后更换为4座发射的四联装鹰击-83反舰导弹发射器)、4座76A式双联装37毫米舰炮(后更换为2座H/PJ-12型7管30毫米近防炮)、1座八联装海响尾蛇防空导弹发射器(113舰为H/AJK02型海红旗-7防空导弹发射器)、2座白头-B515型三联装324毫米反潜鱼雷发射器(使用白头A244S型反潜鱼雷,113舰使用7427型三联装反潜鱼雷发射器发射鱼-7型反潜鱼雷,后期更换为7424B型)、2部FQF-2500型十二联装反潜火箭深弹(后更换为FQF-3200型六联装反潜火箭深弹),以及多座多用途干扰弹发射器。
- 除上述舰载武器外,052型舰还搭载2架直-9反潜直升机,该机为4吨级直升机,可携带两枚鱼-7反潜鱼雷,但作战半径短,所以需双机配合搜索-攻击完成搜潜任务,这也是21世纪初人民海军众多舰艇采用双机库设计的原因。

1994年4月29日,江泽民同志视察江南造船厂,登上了哈尔滨舰,详细询问了新型战舰的装备性能,在甲板上检阅了水兵仪仗队,并欣然挥笔为官兵们题词勉励:“做驾驭新型战舰的开拓者”。
2002年9月23日,以青岛舰为主力战舰的中国海军舰艇编队顺利完成首次环球之旅。这次航程横跨三大洋、五大洲,连续访问了10国10港,首次通过了国际战略要道——巴拿马运河,首次横跨大西洋,总航程3.3万余海里,圆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
2003年1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颁布命令,授予海军哈尔滨舰“海上先锋舰”荣誉称号。
在2014年年底举行的一场海空联合背靠背对抗演习中,以一年前刚刚服役的052C型郑州舰为首,来自东海舰队和南海舰队的6艘新型驱护舰组成的红方与哈尔滨舰为首的蓝方进行对抗,哈尔滨舰利用海区特点,依托商船进行掩护向红方编队靠近。郑州舰认为蓝方不太可能从这个方向接近,将哈尔滨舰判定为商船未作反应,由于哈尔滨舰先发现了郑州舰并进行了模拟攻击,导演部判定郑州舰被哈尔滨舰“击沉”。
在20世纪90年代,人民海军的门面就是112与113这两艘052型驱逐舰,她们拥有'''“'''中华第一舰'''”'''与“外交明星舰”的美称,实现了中国驱逐舰从蒸汽动力到柴燃联合(交替工作)动力的跨越,是人民海军第一型具备反潜、反舰、防空能力的多用途驱逐舰,迈出了人民海军走向远洋的第一步。
052B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68广州舰、169武汉舰
052B型是在“小步快跑”装备发展战略指导下,我国自主建造的第一型具备中程区域防空能力的驱逐舰
052B型的很多设备进口自前苏联国家:燃气轮机是来自乌克兰“曙光”科研生产联合体的继承自苏联遗产的УГТ-25000,与柴油机配合组成此前已在052型上验证过的柴燃交替(CODOG)方案。防空导弹与雷达则采用俄罗斯的“微风”(“施基利”)(海基山毛榉),在舰体前部与后部各布置一座3С90单臂式发射架,每部备弹24枚9М317Э型防空导弹。桅杆顶部的搜索雷达采用МР-750А“顶板”,舰桥顶部的火控雷达采用4部MР-90A“前罩”,使用“音乐台”/366型超视距雷达+347G主炮火控雷达+364型低空搜索雷达为烟囱与后桅杆之间交错布置倾斜发射的16枚鹰击83反舰导弹和H/PJ-87式单管100毫米舰炮以及2门舰桥后部主桅杆两侧布置的H/PJ-12型7管30毫米近防炮提供制导与目标指示。
反潜装备上采用2部反潜火箭深弹发射器与2座三联装324毫米反潜鱼雷,舰艉单机库内可携带一架直-9/卡-28反潜直升机,后者具备比前者略好的单机反潜能力。
052B型在现代化改造后,将2部总备弹48发的单臂发射器更换为32单元的H/AJK-16型热发射垂直发射系统(可发射红旗16防空导弹与鱼-8火箭助飞鱼雷),舰艉增加了主/被动拖曳阵列声纳,将4座四联装鹰击83发射器更换为2座四联装鹰击12发射器,将部分雷达更换为国产改进型号。
在052B型上经过不断磨合与改进,新进口的燃气轮机与柴油机能够协作,舰体也做了更好的隐身修型,为后续052C/D型奠定了基础。052B型还成功地将进口的中程防空系统整合在国产舰体上,该系统也为红旗16防空系统的研发提供了助力。
尽管岁月更替,“中华现代”早已不比当年,但换装鹰击12与红旗16后还是可以在舰队中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052C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第一批次:170兰州舰、171海口舰
- 第二批次:150长春舰、151郑州舰、152济南舰、153西安舰
“中华神盾”的发展历程是曲折的。中国军工走了多年的引进与自研并举之路,在052C型上初步显现了成果。
“世界上首款装备四面有源相控阵的导弹驱逐舰”是对她最好的褒奖。“海之星”346型有源相控阵雷达与海红旗-9形成的远程防空组合是中国海军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从052C开始,中国海军向着世界第一梯队发起了冲击。
2005年下半年,首批2艘052C(170兰州、171海口)正式列装南海舰队,采用进口燃气轮机与初次装舰的346雷达以及海红旗9防空导弹,她们毫无疑问是当时中国海军最先进的战舰。当时的军事迷将在南海舰队服役的052B与052C四舰并称“江南四杰”。
052C型上装备的四面346型有源相控阵雷达起源于80年代末对美国“宙斯盾”系统的参观,本计划装备052B型舰,最终由于诸多问题推迟到新世纪才在052C上定型列装。科研人员在十多年的研制过程中先后解决了有源相控阵T/R(发射/接收)组件研制与生产、对海杂波、与海红旗-9导弹的协同等问题,设计单位数次增加T/R组件数量,最终定型为一种C/S波段并存的采用风冷方式的有源相控阵雷达。
这4部346雷达与海红旗9使人民海军首次具备了远程区域防空能力,但它来的晚了些。为了确保有迅速形成战斗力的新舰,海军引进了2套“施基利”与2套“里夫-M”系统安装在国产舰体上(052B与051C),海红旗9对这些苏联时代的半主动雷达制导防空导弹实现了跨越:采用末端主动雷达制导,这使得它具备了较好的远程抗饱和攻击与低空拦截能力。
海红旗9专用的H/AJK-03垂直发射系统是人民海军第一型批量列装的国产垂直发射系统(海红旗9防空导弹专用),圆筒型发射器有些类似于051C型上的“里夫-M”,但这些发射器每个筒都可以单独开盖发射,相较“里夫-M”发射后将综合体旋转到发射口才能发射下一发的发射方式,缩短了次发弹发射时间。系统采用冷发射方式,将防空导弹弹射出以舰体中轴线为中心,向两舷略微侧倾成V形布置(将导弹向两舷弹出,防止导弹点火失败砸回发射器上)的发射筒再点火。H/AJK-03系统的每个发射单元由6个装载着待发导弹的圆筒围绕着中间的预留装填吊臂筒组成,052C型有8个6联装发射单元,前部甲板布置6个,后部直升机机库前方布置2个,总备弹48发。
海红旗9导弹采用中段数据链修正+末端主动雷达制导,战斗部180公斤,弹长6.5米,弹径47厘米,全弹重1300千克,射程100公里以上,射高30000米,具备拦截战术弹道导弹的能力。改进燃料后的海红旗9B型拦截斜距增加到250公里。(均为外贸数据)
除海红旗9远程防空系统外,052C型还在舰桥前的平台与直升机机库顶部安装了2部H/PJ-12型7管30毫米近防炮作为补充。
052C型的对海武器是1门H/PJ-87型单管100毫米舰炮、2部布置在后部517B型远程对空搜索雷达的八木天线与直升机机库中间倾斜发射的四联装鹰击62反舰导弹发射器(该弹只有052C型装备)。052C型没有反潜火箭深弹,只有2组三联装反潜鱼雷发射器与直-9/卡-28直升机作为反潜手段。
052C型除346雷达外还装备了517B型远程对空搜索雷达与364型低空搜索雷达、366型超视距雷达,这三部雷达可分担对空、海情况的搜索任务,517B雷达有一定反隐身飞机能力,364型雷达为近防炮指示目标(近防炮还有随炮布置的的349型火控雷达),366型雷达为反舰导弹提供远距离目标指示,和344型火控雷达一起为反舰导弹提供制导。
从2005年底到2013年初,052C的第二批隔了7年多的时间方才服役,这主要是在等待国产化的UGT25000燃气轮机量产(该产品2010年装上169广州舰赴亚丁湾护航顺带进行实验)。等动力系统到位后,剩下4艘采用国产动力的052C型舰在2年左右的时间先后建造完毕,为该型舰的发展划上了句号。在最后一艘052C(153西安舰)下水一个月后,装备了改进型雷达与全新的冷热共架垂直发射系统的052D首舰(172昆明舰)就下水了。
052D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72昆明舰、173长沙舰、174合肥舰、175银川舰、117西宁舰、154厦门舰、118乌鲁木齐舰、119贵阳舰
- 155南京舰、131太原舰、161呼和浩特舰、120成都舰、121齐齐哈尔舰
- 156淄博舰、122唐山舰、132苏州舰、123淮南舰、162南宁舰、124开封舰、164桂林舰、165湛江舰、133包头舰、163焦作舰、134绍兴舰、157丽水舰
- 125沧州舰、135达州舰、166渭南舰
最新一代052型驱逐舰,目前加长甲板型052D仍在大批量生产。
055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目前海军装备的最先进驱逐舰
- 101南昌舰、102拉萨舰、103鞍山舰、104无锡舰、105大连舰、106延安舰、107遵义舰、108咸阳舰
- 109东莞舰
956E/EM型(Проект 956Э/ЭМ)(“现代”级)[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36杭州舰、137福州舰、138泰州舰、139宁波舰
研发背景
- 项目始于1960年代后期,自61型驱逐舰后,由于赫鲁晓夫荒谬的导弹制胜论,苏联海军水面舰艇的设计研发工作长期停滞。苏联海军元帅戈尔什科夫以建造“两栖支援舰”为由重启了驱逐舰研发工作。
- 1969年9月1日,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第715-250号决议批准了1971-1980年舰船建造计划,956型驱逐舰的研制工作就此开始。
- 该舰预订执行的作战任务有:对陆上目标以及反登陆防御设施、敌方兵力和军事装备集结地进行火力压制;在登陆和渡海期间为登陆部队提供防空和反舰支援;与其他舰艇一起摧毁敌方舰艇。
- 北方设计局在1971-72年间提出了十几个设计方案,包括使用纯燃气轮机、柴燃联合与蒸汽轮机作为动力,最终因燃气轮机产能不足、在石油危机期间蒸汽轮机锅炉所使用的燃料更经济等原因选定蒸汽轮机作为动力装置。
建造史
- 设计方:北方设计局
- 建造方:北方造船厂
- 该型舰大部分由列宁格勒的日丹诺夫造船厂(1989年更名为北方造船厂)承建,首舰现代号(Современный,№ 861)于1976年3月3日开工,1978年11月18日下水,1980年12月25日进入北方舰队服役。该厂至苏联解体前共开工建造了19艘956/956A型驱逐舰,其中17艘服役于苏联/俄罗斯海军,2艘改为956Э型销售给中国海军,还有1艘956У型(工厂代号880,命名为Буйны,“狂暴”号),计划将舰艉的AK-130舰炮改为垂直发射系统,但由于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无力续建,最终进度约为20%。在2002年该厂又为中国建造了2艘956ЭМ型,工厂起名为“难忘”与“永恒”,以这两个名字为该厂二十余年间建造的956系列画上句号。因此该厂共建造过22艘956系列驱逐舰,最终建成20艘。
- 另有一艘在尼古拉耶夫的61个公社社员造船厂建造(“感召”号/Внушительный,№ 2211,1983年8月30日动工,因质量问题停止建造,1987年10月17日作为浮动仓库下水,后被拆解),因质量问题未完工,导致该造船厂被取消该型舰建造资格。
- 1976年将原定50艘的建造计划削减为32艘,1988年又改为20艘。
1997年8月,中俄签署了价值8亿美元的军舰采购合同,中方决定购进两艘“现代”级舰及相关武器系统(包括舰载直升机),舰艇型号为“956Э”。采购合同签署后,国家武器装备出口总局决定续建并直接出售圣彼得堡北方造船厂在建的“重要”号(Важный,№ 878,施工进度65%)和“周到”号(Вдумчивый,№ 879,施工进度35%)。
2001年中国追加2艘现代级驱逐舰的订单。2002年1月3日,俄方与中方签署了出售第二批,共两艘改进型的合同,工程编号为“956ЭМ”。总价值高达14亿美元。
中国海军的956Э与956ЭМ型四舰:
- 956Э型一号舰,工厂代号“重要”/叶卡捷琳堡“号(Важный/Екатеринбург,№ 878),1988年11月4日动工,1994年5月27日下水,1999年12月25日交付,2000年2月11日服役,现136杭州舰。
- 956Э型二号舰,工厂代号“周到”/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号(Вдумчивый/Александр Невский,№ 879 ),1989年4月22日开工,1999年4月16日下水,2000年11月25日交付,2001年1月16日服役,现137福州舰。
- 956ЭМ型一号舰,工厂代号“难忘”(Внушительный,№ 891),2002年7月3日开工,2004年4月27日下水,2005年12月28日交付,2006年2月15日服役,现138泰州舰。
- 956ЭМ型二号舰,工厂代号“永恒”(Вечный,№ 892),2002年11月15日开工,2004年7月3日下水,2006年9月28日交付,2006年11月18日服役,现139宁波舰。
主要结构
舰长156.5米,舰宽17.2米,设计吃水5.7米,标准排水量7350吨,满载排水量8250吨。编制296人,其中军官25名。 长艏楼平甲板舰型,S形马鞍状高干舷舰首,水线至舰体两侧折角外飘设计增大了甲板面积并减少上浪。采用铬铸钢,上层建筑为镁铝合金。
动力系统
四座КВГ-3型高压蒸汽锅炉(6号舰及以前为КВН-98/64型,КВГ-3型的蒸汽产生能力从98吨/时提高到115吨/时),两座ГТЗА-674蒸汽轮机,共99500马力。两台功率1250千瓦的AK-18蒸汽涡轮发电机,四具600千瓦的DGAS-600/1柴油发电机组,总发电功率4900千瓦。双轴,99500马力,采用五叶不可调距螺旋桨。最高速度32节,续航力为4500海里/18节(最大),1345海里/32节。
武器系统
- 两具КТ-190型四联装导弹发射架,装载3М80反舰导弹,舰体前部左右两侧各一,8枚导弹全部装于发射筒内,是现代级的主要反舰武器。
- 3М80/П-270 «Москит»导弹: 国内绰号“大马弹”(Москит(白蛉)音译“马斯基特”,简称"马弹",鹰击12弹体更小,故称“小马弹“)。战斗部重320千克(半穿甲高爆),采用冲压发动机,中段惯性导航+终端主动雷达制导,最大射程120km,最大飞行速度2.8马赫,高弹道阶段2.8马赫,低弹道阶段2.2马赫。巡航高度20米,末端掠海飞行高度7米。
- 3М80МБЭ导弹(956ЭМ型):最大射程增加到240km。
- 两套3К90Э«Штиль»(“无风”/音译“施基利”)/М-22防空导弹系统:单套系统由3С90型单臂式发射架,9М38/9М317(956ЭМ型)型防空导弹,3Р90 H/I波段跟踪与制导雷达组成,最大工作距离30千米,系统没有独立目标搜索雷达,从舰上的МР-750 D/E波段搜索雷达获取初期目标信息。单个发射架备弹24枚,待发弹1枚。9М38采用单级X形翼设计,长5.55米,重685kg,战斗部重量70kg,杀伤半径约17米,射程1-25公里,射高25-12000米。9M317索雷达对海、空三坐标远程警戒雷达导弹的射程提高到50公里,射高提高到25000米。
- 四座АК-630М近防炮:АК-630М系统由一门АО-18六管30mm机炮(采用内自动机,即由火药燃气驱动)、МР-123火控雷达、СР-521型光电瞄准设备组成。АО-18六管30mm机炮,有效射程4km,垂直射界:+90°/-25° (50°/秒),水平射界:±180°(70°/秒)射速4000-5000发/分,初速890米/秒,备弹2000发。МР-123火控雷达可以控制30、57、76、100mm等口径的舰炮,追踪4千米以内的空中目标或是5千米以内的海上目标。СР-521光电瞄准设备带有激光测距仪和电视光学瞄准器。全系统全自动运行,也可以由炮手手动遥控操作。
- 3M87«Каштан»(“栗子”/音译“卡什坦”)弹炮结合近防系统(956ЭМ型): 一套武器系统包含两门6К30ГШ型六管30mm机炮(每门备弹500发,共1000发)和8枚9М311防空导弹(备弹32枚)。9М311型防空导弹采用瞄准线半自动指令(SACLOS)制导,有效射程1.5-8千米,最大射高15-4000米,采用无线电近炸引信、离散杆战斗部,有效杀伤区约5米。该弹的特点是火箭助推器点火将导弹推出发射筒,飞行约1500米燃尽后脱离,剩下前半段由弹翼操纵滑翔飞向目标。这造成它在动力段内由于助推力度大很难操纵,近炸引信也可能无法起爆,出动力段后进行机动又容易损失能量,在陆基的2S6 "通古斯卡”自行式弹炮合一防空系统上对抗直升机与低空掠飞的固定翼飞机或飞行路径相对固定的巡航导弹时尚有不错的表现,但面对掠海飞行且机动中的反舰导弹时就比较吃力,且单部3M87系统在同时间内只能引导1发9M311防空导弹,面对多批次低空来袭的反舰导弹时难以招架。分散布置在炮中心两侧的两部内能源转管机炮开火时震动大且互相影响,射弹散布大。由于导弹、机炮拦截效果都不好,该系统我国仅随两艘956ЭМ型舰引进4套,仿制后作为技术储备再无应用。
- 两部RBU-6000火箭深弹:布置在直升机甲板后左右两舷的二层甲板上。
- 除上述主要武器装备外,该型舰还有1部双联装反潜鱼雷发射管、舰艉左右两侧各有一条水雷滑道,可携带多种型号水雷进行布设,在舰体前部3С90防空导弹发射架的前方还有两门串列布置的21-КМ型45mm礼炮。
本级舰3号舰“卓越”号(Отличный)在1988年被拍摄到。在这张舰体前部的照片里可以看到舰体前部沿中轴线串列布置的(由右至左)AK-130舰炮、两门21KM礼炮、3C90单臂发射架,以及舰桥两侧的KT-190导弹发射架与前部的两部AK-630近防炮。
现代化改装
- 2006年,上层建筑顶部添加的额外球体(2006年中期涂成白色)表明现代级已经升级为国产数据链。
- 2014年,136杭州舰入坞开始改装升级,2019年5月结束。在改造中拆除了2座3С90单臂发射架,换为两座16单元的H/AJK-16型热发射垂直发射系统和一座24联装HHQ-10近程防空导弹。将反舰导弹更换为鹰击-12A,仍为两具四联装发射架。原俄制МР-750搜索雷达更换为H/LJQ-382型雷达,原俄制МР-123火控雷达被H/LJP-349A型雷达取代,换装了数据链、通信系统和电子战系统,并加装了拖曳式光纤声呐阵列。
- 在杭州舰改造完毕后,137福州舰也照此方案进行了现代化改造,但138与139两艘956ЭМ型可能出于效费比考虑搁置了改造计划,在进厂时仅进行了例行保养。
- 即使是耗费数年时间对舰载武器进行更换后的杭、福二舰,受制于原始设计,8000吨左右的舰体也很难携带远程防空导弹与通用垂直发射系统,除8发重型超音速反舰导弹和两门双联装AK-130舰炮外,其他装备基本是054A型护卫舰的水平,因此似乎没有必要再为两艘956ЭМ进行升级。
956ЭМ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取消了后部的АК-130双联130mm舰炮,更换3М80为3М80МВЭ,更换9М38为9М317Э,加长直升机平台,增设固定直升机库代替伸缩式机库并延长直升机甲板,将四座АК-630近防炮改为两套«Каштан»(“栗子”)弹炮合一近防系统。

令人唏嘘的是,在建成的21艘“现代”级驱逐舰里,归属苏联/俄罗斯海军的17艘到2002年就剩下5艘仍在服役,剩下的大多由于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糟糕的经济状况被送往拆船厂或封存,很多舰艇服役时间不到十年,还有服役了五年就被迫退役的。截至2024年3月,俄罗斯海军只剩下2艘“现代”级驱逐舰在役,她们是波罗的海舰队旗舰“坚韧”号(Настойчивый,前“莫斯科共青团员”号,该舰也是波罗的海舰队唯一的驱逐舰)与北方舰队的“乌沙科夫海军上将”号,两舰在2022-23年均进行了维护工作。
护卫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2023人民海军从此回归百护时代
6601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历史上共计3个不同的舷号(1957年初始舷号/1961年9月后舷号/1974年10月后舷号)
- 昆明舰(830/205/505)(退役)、成都舰(831/206/506)(退役)、凭祥舰(832/207/507)(退役)、西昌舰(833/208/508)(退役)
65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历史上共计2个不同的舷号
- 海口舰(209/529)(退役)、下关舰(231/501)(退役)、南充舰(232/502)(退役)、开远舰(233/503)(退役)、东川舰(214/504)(退役)
053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053K型:531鹰潭舰(退役)、532(未命名)(退役)
- 053H型:516九江舰(退役)、515厦门舰(退役)、517南平舰(退役)、511南通舰(退役)、513淮安舰(退役)、512(后改为518)吉安舰(退役)、512无锡舰(退役)、514镇江舰(退役)、510绍兴舰(退役)、509常德舰(退役)、519长治舰(退役)、520未命名(退役)、551茂名舰(退役)、552宜昌舰(退役)
- 053H1型:533台州舰(退役)、534金华舰(退役)、543丹东舰(退役)、553韶关舰(退役)、554安顺舰(退役)、555昭通舰(退役)、545临汾舰(退役)、556湘潭舰(退役)、 557吉守舰(退役出售缅甸海军)
- 053H1型(机库改造):544四平舰→旅顺舰(2010.7.28改名)(退役)
- 053H2型:535黄石舰(退役出售孟加拉国海军)、536芜湖舰(退役出售孟加拉国海军)、537丹山舰→沧州舰(退役)
- 053H2G型:539安庆舰(转隶海警2201)、540淮南舰(转隶海警2202)、541淮北舰(转隶海警2203)、542铜陵舰(赠送斯里兰卡海军)
- 053H1G型:558北海舰、560东莞舰(退役)、561汕头舰(退役)、559佛山舰、562江门舰(训练舰)、563肇庆舰(训练舰)
- 053H3型:522连云港舰(退役出售孟加拉国海军)、521嘉兴舰、523莆田舰(退役出售孟加拉国海军)、524三明舰、564宜昌舰、565葫芦岛舰、566怀化舰、567襄阳舰、527洛阳舰(退役)、528绵阳舰
054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054基本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无可靠信源内容已经删除
- 535马鞍山舰、526温州舰
主要结构
使用了低噪声钛合金球鼻艏 三防采用区域集体防护。
动力系统
- 我国在1978年通过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与法国热机协会签署协议,引进了PA系列的中速大马力柴油机专利,并由当时的六机部交给陕柴重工进行试制和制造。1999年展开了国产化率95.47%的16PA6V-280STC的研制。2000年这台除了主轴瓦等少数设备还需进口的柴油机就完成了400小时耐久试验并通过产品鉴定。2001年海军订购并装配于054型上。2011年底完成了该型机的全面国产化和可靠性提高工作,国产化率达99.2%。
电子设备
系统采用直置结构分布式体系结构。
武器系统
- 一套HHQ-7防空导弹系统((H/AJK02型)发射器,H/ETB01型自动装填机),四门H/PJ-13近防炮(АК-630改进型)2门位于中部,2门在机库前端,两具四联装H/AJJ83型鹰击-83导弹发射架位于舰体中部,一门H/PJ-87型100mm舰炮,两具三联装7424B型324毫米鱼雷发射器,两具FQF-3200型反潜火箭深弹发射器,固定式机库,搭载直-9C/D/卡-28。
- HHQ-7:
- H/PJ-87型100mm舰炮:
法国T100紧凑型100毫米单管自动舰炮,采用活动身管炮身,被筒套在身管后部,炮闩为倒立楔式。中国海军于1987年引进了2门,一门安装于544四平舰(旅顺舰),另一门用于测绘仿制。
- FQF-3200型深弹发射器:
- 鹰击-83反舰导弹:
海军1970年提出使用强-5鱼雷机携带反舰导弹的计划,但很快取消,却在几位院士们的坚持和争取之下仍继续发展,因而获得了“小二黑”的绰号(“小”是因为该弹和上游/海鹰系列相比体型娇小;“二”是指其在三院三部二室诞生;“黑”是因为型号是“黑”的,是三院自行研制的项目)。 1973年10月,鹰击-8主发动机样机完成试制,由于没有建起配套的试车台,点火试车只能露天进行。科研人员在后院的山沟里挖一个坑,把发动机的头部埋在地里,尾部朝天。为了防止它晃动,再用铁丝固定在两棵树上。1973年10月19日,小二黑的固体火箭发动机不负众望,取得了95秒连续工作的好成绩,超越国内最长时间足足35秒。

1977年9月15日,国家正式批准研制方案,并将其命名为“鹰击八号”,从上世纪走到今天的一代传奇反舰导弹家族诞生。 鹰击八号是我国第一型多用途固体反舰导弹,被海军誉为“玲珑一代”。 航天科工三院自行研制了七年的“小二黑”终于摆脱了“黑”,成功转正。

054A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按生产批次排序
第一批次(4艘)
- 529舟山舰、530徐州舰、568衡阳舰、570黄山舰
第二批次(12艘)
- 569玉林舰、571运城舰、548益阳舰、549常州舰、538烟台舰、546盐城舰、
- 572衡水舰、573柳州舰、547临沂舰、550潍坊舰、574三亚舰、575岳阳舰
第三批次(10艘)
- 576大庆舰、577黄冈舰、578扬州舰、579邯郸舰、531湘潭舰、
- 532荆州舰、515滨州舰、536许昌舰、539芜湖舰、598日照舰
第四批次(4艘)
- 599安阳舰、500咸阳舰、601→533南通舰、542枣庄舰
第五批次(10艘)
- 522资阳舰、523红河舰、534宝鸡舰、537宜兴舰、551巴彦淖尔舰、
- 552郴州舰、516淮北舰、517衢州舰、553大理舰、554通辽舰
054B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545漯河舰[4]
056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056型分为056和056A型,056型因原舰上设备不再能满足海军需要,升级设备效费比较低,故全部转隶海警。在转隶过程中,056A型与054A型亦进行了舷号调整,从原来的5号段(护卫舰号段)全部调整为6号段(轻型护卫舰号段),将5号段交给054系列护卫舰使用, 将原舷号601(轻型护卫舰号段)的054A型南通舰舷号改为533(护卫舰号段)。
海警船的舷号主要有四位和五位两种:四位舷号属于北海、东海、南海三大海区海警分局的直属支队,第1位为支队编号(1-6,其中1、2支队属东海海区,3、4、5支队属南海海区,6支队属北海海区。),第2位为吨位(0代表1000吨以下,1代表1000吨级,4代表4000吨级,9可代表9000吨或万吨级以上),第3、4位情况较复杂,一般为原海监、渔政、海关、海警四部门船只整合后重新编制。
三大海区海警分局除直属支队(支队=X海分局直属第X局)外还有若干地区支队,这些地区支队的海警船只使用五位舷号,前两位为所属支队代码,第3位为吨位,小于500吨为0,大于500吨为1,第4、5位为重新编制的舷号。
沿海省/直辖市每个省/直辖市市下辖一个地区支队:北海海区下辖天津(12)、河北(13)、辽宁(21)、山东(37)支队,东海海区下辖上海(31)、江苏(32)、浙江(33)、福建(35)支队,南海海区下辖广东(44)、广西(45)、海南(46)支队。
056型原舷号+舰名(海警舷号)名单 例:586吉安舰(1109)。
- 056型:582蚌埠舰(21616)、596惠州舰(21610)、584梅州舰(4107)、580大同舰(6108)、583上饶舰(3105)、597钦州舰(21611)、585百色舰(4108)、581营口舰(6109)、587揭阳舰(3106)、586吉安舰(1109)、589清远舰(4110)、588泉州舰(3107)、592泸州舰(4109)、590威海舰(4103)、591抚顺舰(4104)、595潮州舰(4106)、501信阳舰(6110)、503宿州舰(1107)、512菏泽舰(4105)、509淮安舰(21615)、511保定舰(1108)、510宁德舰(3104)
- 056A型:593→638三门峡舰、594→639株洲舰、502→655黄石舰、504→666宿迁舰、505→656秦皇岛舰、506→667荆门舰、507→644铜仁舰、508→668曲靖舰、513→640鄂州舰、514→669六盘水舰、518→641义乌舰、520→648汉中舰、535→645宣城舰、540→650乌海舰、541→654张掖舰、551→646遂宁舰、552→649广元舰、554→642德阳舰、557→647南充舰、610朔州舰、608聊城舰、625巴中舰、611六安舰、603定州舰、604牡丹江舰、615孝感舰、622广安舰、626梧州舰、621攀枝花舰、617景德镇、623文山舰、619南阳舰、605张家口舰、606辛集舰、620赣州舰、627恩施舰、616泰安舰、628永州舰、618商丘舰、624随州舰、637十堰舰、600松原舰、602平顶山舰、607莱芜舰、636济宁舰、631天门舰、629铜陵舰、609石嘴山舰、630阿坝舰
航空母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001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6辽宁舰
002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7山东舰
003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8福建舰
两栖舰艇[编辑 | 编辑源代码]
071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998昆仑山舰 999井冈山舰 989长白山舰 988沂蒙山舰 980老虎山舰 987五指山舰 986四明山舰原B炮位位置加装了舰载激光武器(半球形外罩) 985祁连山舰
072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072[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927云台山舰(退役)、928五峰山舰(退役)、 929紫金山舰(退役)
072II[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930灵岩山舰(退役)、931洞庭山舰、932贺兰山舰、933六盘水舰
072III[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991峨眉山舰、934丹霞山舰、935雪峰山舰、936海洋山舰(浅水重炮舰(迫真) 搭载神秘武器(威力巨大の最终决战兵器试作型))、937青城山舰、938吕梁山舰、908雁荡山舰、909九华山舰、939普陀山舰、910黄岗山舰、940天台山舰
072A[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913八仙山舰、911天柱山舰、992华顶山舰、912大青山舰、994戴云山舰、995万羊山舰、996老铁山舰、997云雾山舰、981大别山舰、914武夷山舰、915徂徕山舰、916天目山舰、917五台山舰
075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31海南舰 32广西舰 33安徽舰
076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51四川舰
潜艇[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旧)M型(苏制)[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国防21~24
C/S型(苏制)[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新中国11(421,C/S52)、新中国12(422,C/S-53)、新中国13、新中国14
(存在舷号变更,待考据更新)
6603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953年6月4日,中苏签订了《关于供应海军装备及在军舰建造方面对中国给予技术援助的协定》,苏联有偿转让器材设备和设计图纸资料,和3艘的半成品,派出专家指导,接收中方人员实习,使我国得以快速仿制苏联613型/W级。
030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964年,海军认为暂时不宜建造大型常规动力鱼雷潜艇,而提出研制小型鱼雷潜艇的设想。1964年9月20日6631型潜艇在大连造船厂下水时,海军赵启民副司令员正式提出小型潜艇的研制任务。七〇一所按海军意见开展了小型潜艇的方案论证,共组织3~4个小组参与论证。与6年前的032相同,既有水滴型也有常规型。各组完成设计方案后汇总上报领导机关。1965年,七院正式明确由七〇一所14室负责设计,定型030,方案于1966年8月批准。经中央军委批准后开始建造。江南厂于1968年6月开工,1973年海军取消研制任务。
排水量约350吨,水下航速11节,4具鱼雷管,8枚鱼雷。据回忆,其设计方案中内部空间狭小。
6631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032型小型潜艇(哈军工)[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958年5月,哈军工应海军要求,由海军工程系舰艇设计教研室邓三瑞主任等人与船舶产品设计院第一产品设计室和江南造船厂等单位组成研究小组研制一种近海小型鱼雷攻击潜艇,性能要“最先进”的。即032小型潜艇。 由邓三瑞主任指导舰艇设计第二期学员的四个组进行毕业设计。一共有四个技术方案,其中第四组就是“水滴型”。(其中一个组员是后来702所的季克勤老先生)在完成设计草图后,邓三瑞主任即前往北京参加哈军工的成果汇报会。成果展览地点在国防部大楼二楼,向时任总参谋长的黄克诚大将汇报,院长陈赓大将也一并参加汇报会。
海军司令部修造部副部长薛宗华代表海军听取了邓三瑞主任关于032设计的汇报。(在私下里提出了相当尖锐的意见:“邓三瑞,你太幼稚了!” PS:实际上032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个看法相当正确)
海军对032的大体要求(自始至终都不是正式命令,只是一个设计意图)如下:
排水量400-500吨(在苏联С型和М型潜艇之间)、航速25节、配备四具鱼雷发射管、柴电式
计划采用的先进设备:
银锌蓄电池
双水内冷电动机
三角形柴油机
新型水声设备
可惜的是,032比其验证产品032-1更加短命。
在032-1进行研制和测试的同时,邓三瑞主任和其他人仍在江南厂进行032本艇的研制,032计划采用的“先进”设备包括银锌蓄电池、双水内冷电动机、三角形柴油机等。
银锌电池轻便、腐蚀性小,性能极佳,只是价格昂贵。而当时“放卫星”是不计成本的。但糟糕的是厂家开发的银锌蓄电池质量实在太差,根本无法上艇。到货的银锌蓄电池根本无法通过测试,在测试中全部报废。
当时一般都采用强制空气冷却电动机,但效率不太高。某“放卫星”的电机厂声称研制成功双水内冷电动机(在电动机定子和转子上都安一个水套,循环水冷却)。但直到032下马,研制人员都没看见那台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双水内冷电动机!
某造船厂柴油机车间还声称研制出了三角形柴油机,它的气缸对顶配置,这样就有6个气缸。
其它部件如潜望镜、离合器等等,没有一件合格。由于没有合格的零部件,研制工作连初步设计都完成不了,只有不断的等待。
由于困难太多,海军于1959年12月底决定暂停032项目。时任海军科学技术研究部部长,后来成为七院副院长的于笑虹大校(1961年晋升少将)找到邓三瑞主任征求意见,邓三瑞主任很坦然地说:“停就停了吧!”
032-1型试验潜艇[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汇报之后,俞鸿森教授就带着哈军工毕业生班开始了032-1水滴型试验艇的研制工作。(邓三瑞主任在搞032型)在江南厂的大力支持下,1958年11月就完成了032-1的艇体。在江南厂,032-1的船体号是H1284。
该艇长约15米,宽2.1米,高4米,排水量32吨,缩比为032艇的1/3。计划使用银锌蓄电池(由于到货的银锌蓄电池质量不过关,采用了铁路系统行李车的铅酸蓄电池),动力装置是电动机和螺旋桨(无柴油机),螺旋桨据回忆为五叶,但据唯一图片目测疑为三叶。(可能也是设备不到位的结果,此时旅顺潜艇基地的苏制М型或者С型小型潜艇分别使用4叶、3叶桨,推测可能使用了С型的3叶桨。回忆文章中提到的五叶桨可能是原计划在032/032-1上采用的。)
在完成032-1后,由天津大学造船系王旭教授任032-1实验组组长(032-1存世的唯一照片就是由他拍摄的。1959年4月因病住院,由陈厚泰任组长)
12月底一日晚,032-1装上驳船由黄浦江运至上海北站,由一个临时拼接的两节组合平板车运到旅顺,试验组成员住在平板车的临时木棚子上。花费约三天时间到达旅顺口。放在军港码头的一个支架上。此时的032-1只有艇体,包括螺旋桨、前水平舵、压气瓶、电动机、通信装置、潜望镜等设备都没有到位。
试验组只能使用东拼西凑的设备进行032-1的“海试”。
032-1一共进行了三次海试,均在旅顺口进行。时任旅顺潜艇基地司令的刘华清对试验非常重视,每次试验基地都派出多艘舰船执行指挥护卫保障等任务,试验的海区禁止任何舰船进入。 试验组长是陈厚泰、艇长韩文运、水手长陈吉林,还有备用水手长、舵工班长、电工兵、舰务兵、试验员和记录员李锡驹等多人。
海试中蓄电池使用铁路系统行李车的铅酸蓄电池。由于М级潜艇的镜筒太长无法使用,所以032-1没有潜望镜。
第一次试验在军港的内海区,艇上共有5人,主要做回转试验。艇在港区内兜圈子,岸上有专人各用一架六分仪(航海专用测方位的仪器)从不同位置测量艇位,两台六分仪同步测量,测量完毕以后,把测量结果绘成一张曲线图。在水面试验时发现,向前行驶时很稳定,但后退时发现航向稳定性不够理想,推测在艇后加稳定翼即可解决该问题。试验约两个小时。
第二次试验在港外海面试,当天天气良好,风平浪静。为了节省艇内蓄电池的电力,先用拖船把艇拖到试验海区。试验目的是初步测量艇航行速度。在海面等距离摆放浮动标杆,然后计算试验艇通过标杆之间的时间,推算出艇速,在顺逆流中各测三次算出平均值。由于蓄电池容量有限,速度只达到9节左右。
第三次也在外海试验,这次是下潜试验,下潜以后(可能为20米)开始按要求进行各个项目的试验,由于运行正常,试验超过了规定的上浮时间,而032-1没有通信装置和信号浮标,连潜望镜都没有,海上指挥舰联络不上。舰上人只得往水里扔手榴弹(当时应用普遍的一种联络方法),潜艇却没听见,后来意识到超时了于是浮出水面。试验结束后艇上人员受到了指挥舰批评。
三次试验过后,原计划还要继续试验,但1959年12月1日海军418潜艇(苏制М级)在舟山海域失事,全艇只有一人生还。在接下来的安全大检查中,032-1试验艇被指出安全隐患太多,艇内没有任何救生逃逸设备,于是下令032-1立即停止试验,改装验收合格再试。
后032-1被运回江南厂,又将后段艇身切开,加长了艇身到16.7米(主要是为了装载大容量电池)。还计划加装其它进一步试验所需的设备,但由于没有合适设备和文革开始,就没有再去进行相关试验。再后来海军把032-1实物及相关档案材料(只包含海军掌握的部分,另外一部分文件仍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并保存至今)都移交了702所,032-1最后在702所报废卖了废品。
032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6633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33G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设计方: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一研究所(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建造方:武昌造船厂(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 由6633型改进而来,在一艘6633基本型上更改了艇体结构以安装导弹发射架
武器系统:
- 装备6具导弹发射架(水面发射,准备时间6-7分钟),装备6枚鹰击-8反舰导弹(无备弹)。由358G潜艇火控雷达(既负责鱼雷,也负责导弹)引导
序列:
351远征二号艇(已退役)
034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035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039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039A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039B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某新型常规潜艇:N/A
091[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954年,美国“鹦鹉螺号”核潜艇服役,苏联也于1957年建成首艘核潜艇,中国面临核威慑与海上封锁压力。[5][6][7][8]
1958年6月13日,中国第一个核反应堆达到正常运行水平。据此,聂荣臻果断决定,即刻向中央建议,启动研制可携带导弹的核潜艇(时称“原子潜艇”)。第一次关于研制核潜艇的会议于1958年6月18日在军委会议室举行。6月27日一早,中国核潜艇研制工程的第一份文件《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子潜艇的报告》,送到了聂荣臻案头。聂荣臻反复看了两遍,稍作订正,签上自己的名字,以“绝密”件形式呈报中共中央。短短几天,中央政治局常委、毛泽东均圈阅批准了这一报告。7月中旬,核潜艇工程领导小组召集首次工作会议。组长罗舜初、副组长张连奎邀请海军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专家、技术人员,具体讨论研究了《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子潜艇的报告》的贯彻落实。会后,两人联名给聂荣臻写报告,对核潜艇设计、制造任务的具体分工、研制进度、相关单位间的协作,以及经费申请等,拟定了意见,同时提出:“为了缩短对原子动力单独摸索的时间,争取早日完成任务,需要通过一定途径告知苏方,请他们对我们进行必要的技术帮助。”7月22日,聂荣臻在报告上批示:“同意所提的安排。经费问题由各单位承担,不另列预算。”
7月,核潜艇总体设计组(对外称造船技术研究室)正式成立,由海军舰船修造部和一机部船舶工业管理局分别派出专家参加,薛宗华兼任组长;很快,以二机部设计院核动力专家赵仁恺为组长的核动力设计组等研究机构也先后组建。
1958年8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发展海军潜艇新技术问题》。核潜艇工程取代号为“07”工程。年底,由于一名工作人员在一次会议上无意中泄露了“07”工程的性质,遂改称“09”工程。据此,各研究机构均冠以“09”称之。核潜艇与常规潜艇相比,关键是将蓄电池改为核动力。但这一改,艇上的诸多部门、设备全不一样了。核潜艇到底是什么样子,参研人员谁也没见过。即便是常规潜艇,中国当时也还在研制中。此前,苏联政府对中国海军建设提供过不少帮助。但在核潜艇研制上,援华的苏联专家、顾问却守口如瓶。为争取技术帮助,苏振华于1958年10月率中国专家代表团访问了苏联,但苏联政府不仅没有提供任何书面、口头的资料,连参观核潜艇的要求,也被拒绝。
1958年8月,黄旭华正式加入海军舰船修造部和一机部船舶工业管理局联合组建的“核潜艇总体设计组船体组”,10月,他与造船技术研究室的同事共同完成了导弹核潜艇总体方面的5个设想方案,其中3个为普通线型、2个为水滴线型,后初步选定为水滴线型、排水量为3000吨级的设想方案,该方案为中国政府专家代表团出访苏联谈判起到重要作用,11月,与造船技术研究室同事对核潜艇的主要器材设备的技术要求开始进一步地探讨论证,全面调研协作挂钩单位,制定关键项目的预先研究方案,考虑全船总体布置,筹划有关试验等,年底,在708所试验水池对导弹核潜艇水滴线型展开试验摸索。1959年2月,黄旭华带领崔继纲、单海扬等技术人员集中力量在上海交通大学试验水池对导弹核潜艇水滴线型进行模型试验,对导弹核潜艇普通线型和水滴线型的战术性能做更为细致的计算,但受当时交大试验水池尺度等硬件条件的限制,试验仅限于定性分析。
1959年3~5月,“09”工程领导小组连续召开多次会议,提出了技术革命、改进工作的措施,调整了研制工程总的进度,决定将交艇时间改在1965年之后,即把进度至少推后了四年。1959年10月,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率团访华。毛泽东在与其会见交谈中,当面提出了希望苏联帮助中国研制核潜艇的问题。赫鲁晓夫傲慢地说:“核潜艇技术复杂,价格昂贵,你们搞不了!苏维埃国家的海军拥有这种战略武器,同样可以保卫你们的国土。”他接着宣布:准备撤回援华专家。毛泽东冷静地回答了赫鲁晓夫:撤不撤专家是你们的事;核潜艇研制,我们自己试试。毛泽东在与周恩来、聂荣臻、罗瑞卿等人谈到尖端武器研制时,斩钉截铁地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1960年3月,国防科委召开会议,再次修订了有关战术技术性能指标和总的进度,成立了以苏振华为组长的核潜艇研制工程领导小组(又称“09”小组),下辖总体组、反应堆组、电子设备组、导弹组等。通过专家、技术人员协力攻关、共同努力,总体组于1960年6月完成了《潜艇核动力装置初步设计》方案。这个方案虽仍属“概念设计”,但对潜艇核动力堆型、主要技术参数等有了初步构思,且就建立研究基地和建造陆上模式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和选点考察,已经不是一个“原则”的东西了。二机部部长宋任穷听完汇报甚感欣慰,沉吟片刻道:“这是第一稿,还是留点余地,就叫‘初步设计草案’吧!”随后,以“潜艇核动力装置初步设计(草案)”为题,正式上报国防科委。
1961年初,黄旭华和钱凌白一起参与指导702所实验水池的建造,并依据核潜艇试验的技术要求对水池建造进行审核,为核潜艇研制的水动力实验创造条件。
1962年初,设在海军的核潜艇总体设计组并入新成立的国防部第七研究院(舰艇研究院),改称“09”技术室。3月,“09”技术室也提交了《原子导弹潜艇初步设计基本方案(初稿)》。粗略统计,经过对全艇、反应堆和关键配套设备的初步设计,至此已经探索到关键技术157项,试验课题254项,为后续课题设计研制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然而就在这时,根据国家以“调整”为中心的国民经济方针和“两弹为主,导弹第一”的尖端武器发展原则,核潜艇研制工程属于调整范围,有下马的可能。实际上,二机部部分参与核潜艇研制的专家,包括动力设计组组长赵仁恺,已被抽去支援“一线”(核燃料、原子弹)了。“09”工程怎么办?国防科委遵照周恩来的指示通报萧劲光、宋任穷,请海军、二机部拿出意见。萧劲光、苏振华等海军领导反复研究,最后确定了三条原则:下马是暂时的,要研制成功是坚定不移的;机构人员减少,不撤编;属于海军的主要研究工作,一天也不停。至于机构怎么保留、人员如何缩减,由第七研究院负责起草一个报告报中共中央审批。七院接受任务后,院长刘华清主持起草了《关于原子潜艇核动力装置今后如何开展工作的请示报告》。报告建议:停止陆上模式堆的建设,设备制造和新材料试制基本停止。但几项技术复杂、研究周期长、投资大且已取得成绩的关键项目适当保留,继续必要的研究试验;潜艇核动力设计机构适当精简,去弱留强,作为二机部原子能所的一个室坚持研究设计工作;第七研究院保留一定机构人员,配合二机部核动力室共同进行一些项目研究;科学院和高等院校协作方面,继续保留部分必要研究项目,以求稳步发展……这一报告于1962年7月20日呈送聂荣臻并报中共中央。聂荣臻完全赞同报告的意见。8月13日,他在报告上批示:“拟同意。请瑞卿同志阅后报军委常委并报中央”,并明确指示:“核潜艇研究机构保留,人员适当精简,其任务以坚持研究原子反应堆为中心。共同性较大的部分,可并入有关各研究所。”很快,毛泽东、邓小平,中央、军委主要领导同志先后审阅了这一报告。兼任共和国外交部部长的陈毅,深知先进武器装备在国际政治角逐中的分量,实在舍不得核潜艇“下马缓行”。他在报告上批道:我不赞成这方面的缩减,而赞成继续进行钻研,不管八年、十年或二十年才能成功,都应加紧进行。在经过了长达八个月的调查、分析、权衡后,中央于1963年3月19日做出了最后决策。这天,周恩来主持召开中央专委会办公会议,专题研究海军、二机部报送的《关于原子潜艇核动力装置今后如何开展工作的请示报告》,原则同意请示报告的内容。请海军和二机部在此基础上,议定付诸实施的具体意见,说明技术班子保留方案及下一步研究设计的具体计划等。
1962年底,国防部第七研究院“09研究室”进行整编,几百位研究设计人员调离,仅留下65人,改属二机部原子能所“47-1”室。经中央专委批准,次年潜艇原子能动力工程研究所组建,周圣洋任副所长并主持工作,彭士禄、黄旭华为副总工程师。彭士禄主要负责核潜艇动力堆研究,黄旭华继续领衔船体研究。
1963年10月,中央专委批准二机部原子能所反应堆工程研究室潜艇核动力设计组(47-1室)与七院“09”技术研究室等单位合并,成立潜艇原子能动力工程所(代号“715所”,隶属七院),共160余人。由周圣洋任所长,其与彭土禄任副总工程师,组织科技人员开展潜艇核动力装置总体方案的论证、设计工作。(仍与上段存在一定矛盾,或是存在一个班子,两个牌子的情况)
1964年,715所总体参加人民解放军,番号为总字907部队,黄旭华任副总工程师。春节期间,与钱凌白一起至原海军科研部部长、七院副院长的于笑虹将军家中,共同商讨“09” 工程上马事宜。5月,719所成立了以其为总负责人的北京工作组,工作组下设总体性能组、艇体结构组等若干专业小组,全组开始进行反潜攻击型鱼雷核潜艇的总体方案论证,目的是为确定核潜艇的战术技术指标提供依据,并为拟制核潜艇的主要设备清单做准备。6月,七院正式以701所2室(简称“12室”)和715所潜艇总体科为基础,组建了七院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代号“719所"),设在辽宁葫芦岛核潜艇总体建造厂旁。首任所长为夏桐,副所长宋文荣和王诚善,其与尤子平任副总工程师。8月25日,六机部在京召开代号“"825” 的总体方案有证审查会,作总体方案介绍报告。12月底,黄旭华率宋学斌、苏绍宗等技术人员参加在武汉市洪山宾馆召开的全国第一届水声会议。与来自全国水声声学所、院校的专家、教授一百多人共同论证并确定了091 型首艇的水声配套方案和艏端布置以及水声换能器布置方案。
1965年3月20日,周恩来主持召开了以总结原子弹研制经验为主要议题的中央专委第十一次会议。会上,研究批准了二机部党组和第六机械工业部(以下简称“六机部”)党组联合上报国防工办并报中央专委的《关于原子能潜艇动力工程研究所领导关系的请示报告》,决定将核潜艇工程重新列入国家计划,全面展开研制工作,并要求二机部在1970年前建成陆上模式堆,在经过陆上模式堆试验验证后,再建造潜艇用核动力装置。同时决定,在第七研究院(此前第七研究院已并入六机部)成立一个核潜艇研制抓总机构。由六机部会同海军、二机部等单位,拿出具体规划。
会后,六机部副部长兼七院院长刘华清与七院副院长于笑虹分头行动,就核潜艇工程启动后的工作原则、任务分工及需请中央专委统筹解决的问题,听取了海军、国防科委、国防工办领导和各方面专家的意见,最后形成了《关于核潜艇研究制造的请示报告》。7月10日,报告以六机部党组的名义上报中央专委和有关中央领导。与此同时,二机部通过调查上报了《关于原子潜艇陆上模式堆建设地点和协作的报告》,对陆上模式堆建设地点、建成时间和要求,及有关部门承担的任务等,提出了具体要求。8月15日,周恩来主持召开中央专委第十三次会议,研究批准了六机部、二机部的报告,并且明确了三条原则:一是认真执行大力协同的原则;二是立足国内,从现实出发,分两步走,先研制反潜鱼雷核潜艇,然后再搞导弹核潜艇;三是第一艘艇既是试验艇又要在主要战术技术性能上力求配套,可以作为战斗艇交付使用。
091艇首艇开始初步设计,常规线型与水滴线型之争就此展开。黄旭华、钱凌白等人支持一步到位,采用水滴线型。多数人则支持分阶段研制,先常规线型,再水滴线型。他们认为,据当时掌握的材料,美国核潜艇研制就采取了常规线型、常规动力水滴型、核动力水滴线型三步走过程,苏联研制水滴线型核潜艇的道路更为曲折,而中国工业基础薄弱,技术条件不足,恐怕很难实现跨越式发展。1966年初,核潜艇总体研究所开展技术“鸣放”,自由辩论。黄旭华、钱凌白等多次阐述水滴线型的可行性,接受质询。黄旭华很理解对方的主张,因为确保首艇在1972年下水是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比首艇是否先进更具战略意义。他们妥协了,同意采用常规线型。1966年11月,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设计方案完成,很快得到中央专委批准。没想到,事情很快出现反转。12月初,聂荣臻重新分管国防科工委,得知艇型之争后,当即在12月7日召集七院、六机部等相关部门人员开会重新讨论。他详细了解情况后提出,核动力潜艇采用常规艇型,这是两不像,既不像常规动力潜艇,又不像核潜艇,要重新设计。所有工作立刻转到水滴线型上。几天后,彭士禄、黄旭华等呈送了091艇的水滴线型设计方案。聂荣臻阅后上报,中央专委撤销了11月的决定,正式批准水滴线型设计方案,并要求大力抓这项工作,提前至1970年下水。为取得水滴型核潜艇操纵性能的第一手资料, 与黄士龙、尤子平等技术人员和七机部五院、702 所等科研部门密切合作,开展大量的模型试验研究,对水滴型艇型方案作验证性试验。并与其他单位大力协作,开展了近10项专题研究,探索了新的设计计算方法。
中央军委于1966年秋做出决定,将核潜艇研制工程改由国防科委领导。原负责核潜艇工程领导、协调工作的六机部副部长兼七院院长刘华清调任国防科委副主任。这样,设在六机部办公楼的“09”工程办公室移师国防科委,刘华清以国防科委副主任的身份继续负责核潜艇工程的领导、协调工作。核潜艇不仅兼有“两弹”所包含的技术,还有在深水下操作的重大技术难关,所以,参与研制工作的科研机构遍及20多个省市,承担研制生产任务的工厂上千家。3月18日,刘华清主持召开了由国务院有关部门、科研机构和海军等单位领导参加的工作协调会,讨论研究了导弹核潜艇方案论证、潜地导弹研制进度及研制任务具体分工等问题。6月25日,协调会在民族文化宫会议大厅举行。来自全国各地核潜艇研制单位的数百名厂长、所长、党委书记和专家、技术员,济济一堂。
1966年,黄旭华拖家带口,和一批技术人员进驻辽宁的荒岛葫芦岛,参与组织并指导1:1全尺寸核潜艇木制模型的设计建造工作。
为了使核潜艇工程协调会议精神得以顺利贯彻,刘华清又接受核潜艇工程办公室主任陈右铭的建议,根据当时的形势起草了一份中央军委特别公函,全文如下:
中共中央军委特别公函
我们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教导我们:“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
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
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〇九”工程是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批准的一项重要的国防尖端技术项目。这是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极其光荣而艰巨的政治任务。希望有关方面: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突出无产阶级政治,努力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抓革命,促生产”的伟大方针;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奋发图强,自力更生,树雄心,立壮志,赶超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革命路线;群策群力,大力协同,排除万难,以“只争朝夕”的革命精神,保时间、保质量,圆满完成任务,夺取文化大革命和科研生产的双胜利。
特别公函拟好后,刘华清将其送到聂荣臻办公室。当天,特别公函即正式发出。特别公函这一特殊时期的特殊做法,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借此,主持核反应堆总体设计的核动力专家彭士禄与数十名设计人员,安然地集中到一个地方,全封闭地向核动力装置设计进行最后冲刺;全国范围内承担了核潜艇研制任务的数以千计的科研院所,在空前的政治风暴中基本上可以正常运转;大批军工企业严格按照设计质量要求有序地进行着研制生产。陆上模式堆建设是核潜艇研制的关键一步,工程量非常大。为了加快模式堆基地(代号“909”基地)施工进度,“09”工程办公室总结特别公函的经验,建议军委与中央发文,调动部队官兵给予支持。中央有关机关接受建议,正式起草了调部队指战员支援陆上模式堆建设的通知。
这一文件于1968年7月18日经毛泽东签批发出,后来通称“7·18”批示。全文是:
关于支援模式堆基地的建设问题
成都军区:
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批准的核潜艇核动力工程,是国防尖端项目。在×××建设的模式堆试验基地,是潜艇核动力工程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现该基地组织领导薄弱,施工力量不足。为加强领导,由你们指派一名师级干部,任工地军管主任,军管工作人员也予适当增加;另调一个营支援该基地建设。担任支援任务的分队,要大力宣传毛泽东思想,做好工人工作,促进革命的大联合和革命的三结合,抓革命、促生产,圆满完成伟大领袖毛主席所赋予的光荣任务。
“7·18”批示发出后,给了陆上模式堆基地施工现场以极大的鼓舞。1967年冬,黄旭华因中央军委《特别公函》指示下发,核潜艇研制工程得以排除干扰,随后结束养猪,恢复核潜艇研制的领导工作。
1968年,091艇首艇开工,舷号401。1969年,由黄旭华参与组织和领导的1:1核潜艇木制模型建造完毕。至1969年年底,“909”工地主体工程即基本完工,开始进入安装和调试阶段。
1970年夏,核潜艇研制进入最后关头——动力装置陆上模式堆起堆试验在四川乐山夹江“909”基地[9][10]举行。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启动试验与原子弹、氢弹试验不同。原子弹、氢弹试验,参试人员可以远离现场用无线电操纵,而模式堆试验操作必须在设备跟前。一旦发生意外,现场参试人员将和整个装置一起化为灰烬,后果不可想象。所以,周恩来对这一试验始终给予极大关注。从“909”基地定点、动工,到陆上模式堆启动试验,周恩来先后四次主持召开中央专委会,研究解决建设中的经费、进度、设备器材供应等问题。模式堆启动试验开始后,在即将启动升温、升压的关键时刻,周恩来于7月15日、16日连续两天主持召开中央专委会,再次详细听取“909”基地军管会领导和施工专家关于现场准备情况的汇报。在彭士禄、陈右铭和基地军管会主任王汉亭等人的汇报过程中,周恩来多次插话,询问工作细节,反复强调“不要赶时间,不能有自满情绪,工作中容不得半点马虎”。整个汇报结束,周恩来又强调了16个字:“充分准备,一丝不苟,万无一失,一次成功”。以后多年里,这16个字成为核潜艇研制建造及使用中的警语。7月18日18时,模式堆启动升温升压试验开始。8月28日,反应堆达到了设计额定功率,核动力装置成功了!顿时,模式堆大厅内外迸发出热烈的欢呼声,在场的参试人员热泪盈眶,大声呼喊:“我们胜利了!我们成功了!”
同时,东北某造船厂核潜艇艇体建造也在日夜兼程地进行着。核潜艇总体试水已完成,舱室机械、管路、电气和各种仪表等业已基本安装完毕,只等着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安装艇堆。陆上模式堆试验成功的消息传来,全厂沸腾了。
所有“09”人最企盼的一天终于到来了!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性核潜艇下水。海军副司令员吴瑞林代表海军党委出席了下水仪式。尽管核潜艇工程的政治命运远不像海上试验那样顺利。
此后,黄旭华率技术人员开始对091艇进行改进和定型。自古有船就有锚。091艇首艇设计建造时也自然地部署了锚装置。但试验中发现,起锚和收锚时锚爪一刮,水声系统的透声导流罩不是被抓破就是被抓伤。声呐导流罩是通过透声侦测的,太厚会影响声音传导,理论上越薄越好,可薄了就容易被锚爪抓坏。设计师们提出很多方案,但都行不通。有人提出,干脆取消锚装置。这是个颠覆性的思路。黄旭华和技术科设计师宋学斌(后成为中国新一代核潜艇型号总师)等人研究发现,如果采取恰当技术,取消锚不影响核潜艇停泊,还能减轻艇体重量,改善艇的平衡和稳性,提升水声声呐等性能。黄旭华指示宋学斌等尽力查找国外资料。他们没查到美苏方面的资料,却从英国的锚装置资料中发现了一些端倪。当时英国使用的是比中国的霍尔锚抓力小的蘑菇锚,黄旭华觉得聊胜于无,但即便这种锚同样会对舰艏的声呐系统造成影响。黄旭华由此推测,锚装置的功能已经基本弱化,美苏应该不会使用,取消锚装置是合理的。黄旭华四处询问,要取消锚装置的话至少要哪个级别的首长才能拍板,被告知至少是海军参谋长。黄旭华1961年被任命为国防部第七研究院“09研究室”副总工程师时,曾与担任七院院长的刘华清有过几次工作接触。刘华清时为海军副参谋长,黄旭华对首先争取他的支持有七分把握,相信即便不成功也不会被“扣帽子”。经联系,黄旭华和宋学斌在约定时间来到刘华清家。刘华清详细了解情况后当即表态,支持取消锚装置。
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交艇命名大会在东北某造船厂举行。上午10时许,大会在雷鸣般的掌声中开始。首先,萧劲光宣读中央军委命令:现决定,将该艇命名为“长征1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并授予军旗一面。接着,中国首任核潜艇艇长杨玺昂首阔步从高振家手中接过军旗。至此,中国核潜艇立项3年后开工建设,2年完工下水,4年后正式入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人民海军进入了核海军的行列。
1975年091艇定型时,锚装置被取消。后续艇建造下水后,停泊、航行及各种性能都没有受到影响,声呐系统的主被动侦测性能也发挥得更好。后来公开资料显示,美、苏、英、法的新型核潜艇都取消了锚装置。
1979年9月,为加强核潜艇工程的技术抓总和协调,国防科委、国防科工办任命彭士禄为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和黄纬禄、赵仁恺为副总设计师。
1983年,“09”工程原总设计师彭士禄同志调任水电部副部长兼总工程师,主持大亚湾核电站建设工作,兼任核潜艇项目技术顾问,黄旭华继任“09工程”总设计师。
1984年,核潜艇部队被下达“0990”试验任务,即最大自给力考核,也即“长航”。中国核潜艇设计理论数据是连续航行90昼夜,但能不能达到设计指标需要经实践检验。经中央军委和海军批准,长航任务由403鱼雷核潜艇11艇员队执行。时任副艇长程文兆回忆,那时黄旭华经常到部队一线给大家打气鼓劲,说核潜艇的设计和建造都没有问题,安装可靠,尽管放心出去,就是不要误操作。403鱼雷核潜艇的125名战士连续航行了90昼夜零5小时,长航试验成功了。403艇政委常保林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返航后长航领导小组汇报情况时,黄旭华发表了很长的讲话,对这次长航给予了高度评价。
但核潜艇是否能够形成战斗力,还需要经过极限深潜试验。1987年11月,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了1988年择机在南海进行091艇深潜试验的任务,任务代号为“982”。深潜试验由海军和国防科工委联合组织实施,黄旭华为试验领导小组成员。极限深潜试验分为极限深度下潜、水下全速航行和大深度发射鱼雷三项试验。第一步是要下潜至设计极限深度300米甚至更深,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最危险的一关,黄旭华担任这一关的技术负责人。执行深潜试验任务的是“091”系列404艇。时任深潜试验队队长尤庆文曾说,长航试验遇到问题可以随时中止,但深潜试验遇到问题大概率就是艇毁人亡。1963年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尚未下潜到极限深度,突然遭遇故障沉没,全艇160余人全部殉职,迄今原因不明。
部分参试人员做了最坏的打算,几十位年轻官兵写好了遗书,十几人拍了“生死照”。艇长和政委用尽了各种办法做官兵们的思想工作,但许多人还是抑制不住地感到紧张。对此,黄旭华看在眼里。他想:“我下水,能让大家安心。”各级领导纷纷劝止,但他决心已定。这是他一生最重要的作品,他要亲自检验自己作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得知黄旭华将一起下潜,全艇官兵的紧张情绪一下子缓解了。因为总师敢一起深潜,自然是对潜艇的设计建造有充分的信心。艇长和政委笑着对黄旭华说:“我们几个月的苦口婆心,不如您的一句话。”404艇首先进行了第一航次的180米适应性预潜,顺利完成。1988年4月29日上午9时许,第二航次极限深潜开始。潜到280米时,404艇外壳每平方厘米承受的压力已达数十公斤。因为压力过大,部分舱门开始变形,无法打开。舱室内发出“咔嗒、咔嗒”的响声,有时一分钟达11次,让参试人员神经高度紧张。随着下潜深度不断增加,一根支撑深度计的角钢渐渐扭曲,现场一片寂静。舱室内开始出现渗水,总计有19处,抢修立刻按预案实施。为了稳定军心,黄旭华等告诉大家,这异响是艇体结构在海水高压下相互挤压所发出的,结构变形也属正常现象,都在预计的设计与控制范围以内。黄旭华知道,下潜接近设计极限深度时,艇体及舱室的挤压变形会更严重,异响也会更强烈。他与其他几位负责人研究决定,为了避免引起恐慌,不再播报下潜深度数值,改用英文字母A、B、C代替。他们事先已约定,A表示“接近极限深度,继续下潜”,B表示“到达设计临界点,艇压尚能承受,可以继续下潜”,C表示“已过设计深度,艇体将无法承受,停止下潜”。这样的播报连艇长都不懂,减轻了大家的心理压力。中午12时10分52秒,404艇下潜至300米并略微超出,按指令稳稳悬停。艇内各舱室爆发出欢呼,极限深度下潜试验成功。
此后,黄旭华坐镇水面舰艇,参与决策指挥了余下两个航次的试验。这一系列试验顺利完成,标志着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的研制走完了全程,具备了巡航实战能力。
092[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981年,黄旭华任潜射导弹发射试验副总师、试验基地副指挥。1982年,升任719所所长,同年10月7日,参与并指挥代号为“9182”任务的“长城200”号弹道导弹常规潜艇水下发射首枚潜地导弹“巨浪1”号试验,主要负责艇的保障工作,第一次潜艇发射潜地导弹试验中,艇体和导弹发射正常,但点火后不久,因导弹失控翻转,在空中自毁,任务失败,团队分析问题后,10月12日,第二枚潜地导弹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1984年10月19日,我国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交接。1985年4月,兼任719所党委书记,同年,指挥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潜地导弹试验,但因试验复杂,连续三次遭遇失败。
1986年,黄旭华参与渤海海域进行的导弹核潜艇瞄准精度试验,同年,卸任719所党委书记。1987年,黄旭华参与在抚顺举新行的402钢中间试验,以及代号为“916任务”的弹道导弹核潜艇第二次水下模型弹弹射试验,同年,卸任719所所长职务。
1988年,黄旭华成功指挥“092”型弹道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巨浪 1”号遥测弹试验。
093:N/A[编辑 | 编辑源代码]
094:N/A[编辑 | 编辑源代码]
877EKM型/636型/636M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364~375艇
1970年代,由于671B型常规动力潜艇落后的降噪水平不再能应对能力日益增强的声呐系统,苏联启动了新一代柴电潜艇的开发,鲁宾中央海洋工程设计局在尤里·尼古拉耶维奇·科尔米利蒂(他此前设计过671与671B型潜艇)的带领下展开设计工作,设计的结果就是877型“大比目鱼/鲽鱼”(Палтус)常规动力潜艇。

该艇长72.6米,宽9.9米,水下排水量约3100吨,自持力45天,常用潜深240米,最大潜深300米,水面速度10节,水下速度17-19节,艇员编制57人,应用了很多苏联此前在核潜艇上首先使用的技术,例如水滴型艇体和单轴单桨电传动推进,还应用了消声瓦,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为她博得了“大洋黑洞”的美名,在最理想情况下噪声约为80-90分贝,877与877EKM型大部分采用6叶螺旋桨,有2艘采用了7叶大倾角螺旋桨与喷水推进器,在636与636M型上全部采用7叶大倾角螺旋桨。
该艇的主要武器是艇艏6具呈上2下4品字型布置的533mm鱼雷发射管,可携带6(管内待发)+12发多种类型用于反舰/反潜的电动/热动力鱼雷或24枚水雷,后续的877EKM与636型增加了使用鱼雷管发射导弹的能力,可发射“俱乐部”反舰导弹与“口径”巡航导弹。在鱼雷管下方是艇艏MGK-400(自877EKM开始使用MGK-400M)型“卢比孔”声呐系统的主天线,其中包含1008个接收单元与540个发射单元。该系统具有噪声测向、主动声纳 、水声信号检测和水声通信功能,在被动模式下对水下潜艇的侦测距离为16-20公里,对船舶目标的侦测距离为60-80公里,水声通信距离为20-80公里。
在指挥塔中安装着ПК-8.5型攻击潜望镜与ПЗНГ-8М型防空-导航潜望镜,潜望镜视野放大倍率1.5-6倍,视野为垂直-10°-+90°,水平360°。可收放的МРК-50型对海/空搜索雷达的天线,该雷达对500米高度的空中目标探测距离为70-100公里,对护卫舰大小的水面目标最大探测距离约为20公里。МРП-25型雷达信号探测器与若干无线电通信设备,以及1发待发的便携式防空导弹。
在877EKM型大量出口后,鲁宾中央海洋工程设计局又开发了其改进型636型,该型号继承了早期877项目外贸版(提供给波兰和罗马尼亚各1艘)877EK型“华沙女人”(Варшавянка)的代号,取此名是因为设想主要出口给华沙条约国家,但1991年那个最冷的圣诞夜后,一切都不复存在。
中国海军首先接收了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于1989-90年为利比亚开工建造,后放弃,最终于1994年建成的代号413与414的两艘877EKM型潜艇,命名为364(已退役,现在湛江作为博物馆)与365艇。根据中国的需求,金钟造船厂在1996-97年为中国海军开建2条636型潜艇,船厂代号01616与01327,命名为366与367艇,于1997-98年完工。
此后俄罗斯金钟造船厂、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塞夫马什造船厂在2002-03年开工建造了8艘636M型潜艇,编号368-375,2006年全部交货,中国海军从俄罗斯购买的877EKM/636/636M型潜艇总数为12艘。
在这12艘“基洛”中,372艇在2014年执行一次战备远航任务中于午夜时分突遇“掉深”险情,在艇长王红理的指挥下,全艇官兵凭借过硬的军事素质,在能见度几乎为零的水雾环境中,3分钟内执行了三十多个口令、完成五百多个动作,关闭了大大小小近百个阀门和开关,操纵了几十种仪器,成功化解险情,创造了我国乃至世界潜艇史上的奇迹。
在浮出海面检查后,官兵们发现艇上主电机故障,机动受限。经艇上成员全力抢修,潜艇恢复了潜航能力。海上临时党委深入战位,了解艇的修复状况与官兵思想情况、进行心理疏导,最终在党委会上作出决定:克服一切困难,继续完成任务。在5500马力的ПГ165型主电机故障的情况下,372艇带着“伤”使用190马力的ПГ166型经航电机巧妙与多批次外军舰机进行周旋,成功突破了这张海空反潜网,圆满完成任务后返航,艇长王红理获中央军委授予的一等功、372艇获海军授予的集体一等功,372艇在2016年获得“践行强军目标模范艇”荣誉称号。
猎潜艇[编辑 | 编辑源代码]
6604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037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人民海军的建设者们[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萧劲光大将(1903—1989)[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任司令员(1950.01-1980.01)
1903年生,湖南长沙人。1920年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萧劲光先后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南满军区司令员、东北军区副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职。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为人民海军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著的贡献。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89年3月29日在北京病逝。
刘华清上将(1916-2011)[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三任司令员

“如果中国没有航空母舰,我死不瞑目;中国海军必须建造航母。”————刘华清海军上将
1916年出生,湖北大悟人。192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9年1月任第二野战军第十一军政治部主任。后任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政治部副主任,西南军区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第十军副政治委员,第一海军学校副校长兼副政治委员等职。
1954年7月-1958年苏联入海军学院学习。历任海军北海舰队副司令员兼旅顺基地司令员,国防部第七研究院院长,第六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海军副参谋长,国防科委副主任,总参谋长助理,副总参谋长,海军司令员,中央军委委员,中央军委副秘书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得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任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1985、1987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92年当选为第十四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2011年1月14日6时0分在北京病逝。
潘镜芙院士(1930-2023)[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船舶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七〇一所副所长兼副总工程师(1930年1月20日-2023年10月8日4时18分)。潘镜芙是我国著名的船舶设计专家、导弹驱逐舰研究设计的先驱者、舰船科技发展的开拓者,曾任中国船舶总公司七院七〇一所(现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一研究所)副所长兼副总工程师,作为总设计师主持设计了我国两代四型导弹驱逐舰。他在舰船总体设计、全武器综合作战系统和电磁兼容等高新技术领域进行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成就斐然, 为中国舰船研制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1930年1月26日, 潘镜芙出生于浙江湖州。7岁时,抗战爆发,他在前往上海的逃难途中,看到外国军舰在黄浦江上肆意横行,内心受到深深触动,从此立下了读书造舰的志向。
1948年9月,潘镜芙考入浙江大学电机系。1952年9月被分配到华东电工局工作。1953年3月因机构调整,进入一机部第二设计分局工作。1955年,到船舶工业管理局产品设计分处工作,开始涉足舰船设计。195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7月,国防部第七研究院第一研究所组建成立后调入七〇一所工作。
1962年,在我国第一艘65型火炮护卫舰研制过程中,负责电气设计的潘镜芙瞄准国际造船电气系统发展趋势,大胆提出并实现了在舰船上首次采用交流电制,使我国的船舶电气设计跟上国际发展潮流。
1967年,潘镜芙领衔主持051型舰的总体设计及相关技术攻关工作。他带领多个科研单位、多学科技术人员,以系统工程理念攻克大量技术难关,不仅首次成功实现导弹上舰,而且将导弹、舰炮和反潜武器等单个装备组成武器系统,大大提高国产导弹驱逐舰的技战术性能,首舰导弹系统在靶场试验中,四发四中靶船。由此拉开了中国海军舰船系统工程设计的序幕。
20世纪70年代后期,潘镜芙作为总设计师,率领研究设计团队攻克了远洋航行中油水补给等难题,为我国海军编队成功设计了指挥舰——051Z型“合肥号”导弹驱逐舰。
20世纪80年代中期,潘镜芙同时担任051改进型导弹驱逐舰和052型导弹驱逐舰的总设计师,并兼作战系统总设计师。在051改进型设计中,他建议建立陆上试验场,亲自主持武器系统的对接调试,解决了大量技术难题。在052型舰设计中,他继续强化系统工程设计理念,强调全舰有机协调,综合性能兼优,舰上武器和电子系统、设备首次组成作战系统,实现海上作战指挥过程的自动化。
退居二线后,潘镜芙仍时刻关注着舰船发展和科技前沿动态,相继发表了《二十世纪水面战斗舰艇技术主要进展》、《21世纪水面战斗舰艇发展的展望》、《新型驱逐舰研制中的经验和体会》等一大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对我国新型水面舰艇的设计建造及核心技术攻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002年12月16日,潘镜芙向党和国家领导人建议将“瓦良格”号改装成为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为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研制立项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潘镜芙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一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获国防科工委“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称号,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3月,主持设计的051型首舰济南号导弹驱逐舰、052型首舰哈尔滨号导弹驱逐舰入选“中国十大名船”。
黄旭华院士(1924-2025)[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中国著名船舶专家、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19所名誉所长(1924年2月24日/1926年3月12日-2025年2月6日)。 黄旭华主持设计了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先后出任第一代核潜艇副总设计师、第二任总设计师,历任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及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所副总工程师、副所长、所长、党委书记,为中国核潜艇研制和跨越式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期间,为保密研制核潜艇,他隐姓埋名、彻底与家人亲友断绝联系,直至1987年才被长篇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披露。[7]
黄旭华曾名黄绍强,后改名黄旭华,早年求学之路坎坷,受抗战影响,从小辗转揭西、梅县、韶关、坪石、桂林、重庆等多地求学。1945年,考入国立交通大学,系统学习造船专业理论和技术,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学生运动,逐渐成长为共产党员。 1949年,交大毕业后,辗转上海军管会船舶建造处、上海招商局(海运局)、上海港务局等处工作。1954年,被调到上海船舶工业管理局,参加苏联援华舰船的转让制造和仿制工作 。
1958年,中国核潜艇工程正式立项。1958年~1961年,黄旭华在海军舰船修造部和一机部船舶工业管理局联合组建的“核潜艇总体设计组船体组”、国防部第七研究院“09”技术研究室、二机部原子能所“47-1”室等单位工作,从事核潜艇设计、研制、模型实验、实验水池设计建造工作。1965年,开始与719所同事共同研究设计091型首艇和092型核潜艇,全所论证核潜艇总体设计方案、设计指导思想和艇体线型。在艇型设计上力主采用最先进的水滴线型方案,并与技术人员进行反复试验确保其可行性。参与组织并指导1:1全尺寸核潜艇木制模型的设计建造工作。
1979年9月,为加强核潜艇工程的技术抓总和协调,国防科委、国防科工办任命彭士禄为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和黄纬禄、赵仁恺为副总设计师。1981年,任潜射导弹发射试验副总师、试验基地副指挥。1982年,升任719所所长,同年10月7日,参与并指挥代号为“9182”任务的“长城200”号弹道导弹常规潜艇水下发射首枚潜地导弹“巨浪1”号试验,主要负责艇的保障工作,第一次潜艇发射潜地导弹试验中,艇体和导弹发射正常,但点火后不久,因导弹失控翻转,在空中自毁,任务失败,团队分析问题后,10月12日,第二枚潜地导弹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1983年,“09”工程原总设计师彭士禄同志调任水电部副部长兼总工程师,主持大亚湾核电站建设工作,兼任核潜艇项目技术顾问,黄旭华升任总设计师,由此成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总设计师。1984年10月19日,我国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交接。1985年,指挥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潜地导弹试验,但因试验复杂,连续三次遭遇失败。1986年,参与渤海海域进行的导弹核潜艇瞄准精度试验。1987年,黄旭华参与在抚顺举新行的402钢中间试验,以及代号为“916任务”的弹道导弹核潜艇第二次水下模型弹弹射试验。1988年4月,参与并指挥“091”型“404”号核潜艇在南海进行极限深度下潜试验,并成功下潜到极限深度300米,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参加深潜试验的第一人,同年,成功指挥“091”型“404”号核潜艇的极限深度下潜、水下全速航行、大深度发射鱼雷三项深水试验任务,以及“092”型弹道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巨浪 1”号遥测弹试验。
2000年后,黄旭华参加了“潜艇总体建造技术研究”、“超低频潜艇深水通信系统”、“潜艇AIP动力预研”、“第一代潜地导弹作战训练系统成果验收”、“水下修理平台(ROY)技术研究”等众多潜艇技术性会议,为潜艇研究发展发挥余热。
黄旭华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一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两项、国防科工委二等奖一项。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4年2月10日,当选“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19年9月29日,获颁“共和国勋章” ;2020年1月10日,获颁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鸣谢[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按ID首字母排序)
|
- ↑ 前身为始建于1898年6月10日的中东铁路公司轮船修理工场和中东铁路公司造船工场,1955年1月1日命名为国营大连造船公司,现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 ↑ 前身是1914年创立的广南船坞,1958年成立国营广州造船厂,现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 ↑ 原1926年成立的大中华造船机器厂,1966年命名为东方红造船厂,1973年改为中华造船厂,现沪东中华造船集团(上海)
- ↑ https://weibo.com/2803301701/PaITyA3rq
- ↑ http://hprc.cssn.cn/gsyj/gfs/gfkj/201503/t20150317_4106255.html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诞生记_国史网
- ↑ https://www.inewsweek.cn/people/2025-02-10/24425.shtml送别“中国核潜艇之父”,他曾赫赫而无名 - 中国新闻周刊网
- ↑ 7.0 7.1 https://www.mmcs.org.cn/kxjfc/kxjfc/hxh/index.html
- ↑ https://baike.baidu.com/wikiui/Main/referencepic?lemmaTitle=%E9%BB%84%E6%97%AD%E5%8D%8E&lemmaId=4445012&uuid=ubf83iazX43e&versionId=624886173黄旭华传部分截图
- ↑ https://www.cnnc.com.cn/cnnc/xwzx65/zt25/zhjtkpk/tyxl/1279661/index.html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试验基地(九〇九基地)-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 ↑ https://news.cctv.com/2018/02/23/ARTI82DiObAJoRwupC1JrrVj180223.shtml【新春走基层·走进“三线”】四川909基地:跨越半个世纪的问候_新闻频道_央视网(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