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R百科是靠无数志愿编辑者持续地建设更新完善的。编辑非常简单,无需代码知识,请勇于更新页面!
编辑入门 | 资助百科 | 留言讨论页 | 微博@舰R百科 | 百科编辑讨论Q群:366818861
战舰少女R走过第10年啦!快来看看大家的祝福吧!→十周年贺图集

八八舰队

来自舰R百科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八八舰队”是旧日本海军从日俄战争前到二战战败为止一系列庞大的造舰计划卫星中最具知名度的一项。这一庞大的计划最早发源于1907年(明治40年)的“帝国国防方针”,经过多年的发展后在1914年(大正3年)正式提出,后又经修改,历经1915年(大正4年)“八四舰队案”、1917年(大正6年)“八六舰队案”和1920年(大正9年)“八八舰队案”三个造船计划而终于实现将计划中主力舰全部列入建造计划的目标,但随即又由于1922年(大正11年)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签订而很快终止。

“八八舰队”计划是研究无条件投降前旧日本海军发展不可避开的重要环节。这一计划虽然实施未半即宣告破产,但计划中得以留存下来的部分却几乎撑起了二战中日本海军除驱逐舰和重巡洋舰以外主要作战舰艇的半壁江山。

※注意:本词条相当冗长,请善用目录功能浏览所需部分。

计划概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有关“八八舰队”的最早构想出自1907年(明治40年)日本通过的第一版“帝国国防方针”。在这一版的“方针”中,“国防所要兵力”部分对日本海军舰队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 海军今后的“国防所要兵力”,即应当维持的最低限度主力,应当为艘2万吨级的战列舰和艘1.8万吨级的装甲巡洋舰。

该“方针”实际上并未给出具体的造舰或预算方案,这一“八八舰队”的早期构想本身也在20世纪初的海军军备竞赛中迅速落伍,因而并未得到什么结果。

事实上,在1906-1914这几年中,以1906年“无畏舰革命”和1907年战列巡洋舰(日语称“巡洋战舰”)这一全新舰种的诞生[1]为标志的海军军事科技大发展多少令日本海军显得有些无所适从,特别是以1910年下水的、装备343mm主炮的猎户座级战列舰狮级战列巡洋舰为代表的“超无畏舰”,对日本海军的冲击尤为巨大。刚刚在1905年(明治38年)的对马海峡教科书般干脆利落吊锤了帝俄海军倾家荡产七拼八凑划拉出来的“第二太平洋舰队”不远万里送人头的前无畏主力舰队连同当时还躺在船台上的一票准无畏舰几乎在一夜之间全部落伍,有着13艘前无畏舰、9艘装甲巡洋舰和4艘写作“巡洋战舰”读作大号装巡的怪船的日本海军一下子陷入无好船可用的尴尬境地。

1907年日本海军主力舰和装甲巡洋舰一览
舰种 舰型 舰名 下水时间 主要火炮 备注
战列舰 富士型 富士 1896.3.31 40倍径305mm双联装×2
40倍径152mm单装×10
同型舰“八岛”已于日俄战争中沉没
敷岛型 敷岛 1898.11.1 40倍径305mm双联装×2
40倍径152mm单装×14
同型舰“初濑”已于日俄战争中沉没
朝日 1899.3.13
三笠 1900.11.8
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级 丹后 1894.11.6 40倍径305mm双联装炮×2
40倍径152mm双联装×4
40倍径152mm单装×4
原帝俄海军“波尔塔瓦(Полтава)”,1905.1.1在旅顺掳获;
同型舰“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Петропавловск)”、“塞瓦斯托波尔(Севастополь) ”已于日俄战争中沉没
佩列斯韦特级
/
相模型
相模 1898.5.19 45倍径254mm双联装×2
45倍径152mm单装×10
原帝俄海军“佩列斯韦特(Пересвет)”,1905.1.1在旅顺掳获;
同型舰“奥斯利雅维亚(Ослябя)”已于日俄战争中沉没
周防 1900.5.24 原帝俄海军“胜利(Победа)”,1905.1.1在旅顺掳获
无级别 肥前 1900.10.23 40倍径305mm双联装×2
40倍径152mm单装×12
原帝俄海军“列特维赞(Ретвизан)”,1905.1.1在旅顺掳获;
同型仿制舰“波将金(Броненосец Потёмкин)”于1925年拆解
博罗季诺级 石见 1902.7.19 40倍径305mm双联装×2
45倍径203mm单装×6
原帝俄海军“奥廖尔/鹰(Орёл)”,1905.5.28在对马海战中向日军投降;
同型舰“博罗季诺(Бородино)”、“苏沃洛夫公爵(Князь Суворов)”、“亚利山大三世(Император Александр III ))”已于日俄战争中沉没;
同型舰“光荣(Слава)”于1917年凿沉,1935年拆解
香取型 香取 1905.7.4 45倍径305mm联装×2
45倍径254mm单装×4
鹿岛 1905.3.22
萨摩型 萨摩 1906.11.15 45倍径305mm联装×2
45倍径254mm单装×4
1910.3.25竣工
安艺[2] 1907.4.15 1911.3.11竣工
装甲巡洋舰 浅间型 浅间 1898.3.22 40倍径203mm联装×2
40倍径152mm单装×14
常磐 1898.7.6
无级别 八云 1899.7.8 45倍径203mm联装×2
40倍径152mm单装×12
无级别 吾妻 1899.6.24 40倍径203mm联装×2
40倍径152mm单装×12
出云型 出云 1898.9.19 40倍径203mm联装×2
40倍径152mm单装×14
磐手 1900.3.29
春日型 春日 1902.10.22 40倍径254mm单装×1
45倍径203mm联装×1
40倍径152mm单装×14
日进 1903.2.9
巴扬级 阿苏 1900.6.12 45倍径203mm单装×2
45倍径152mm单装×8
原帝俄海军“巴扬(Баян)”,1905.1.1在旅顺掳获;
同型舰“马卡洛夫海军上将( Адмирал Макаров)”于1914年击沉;
“巴杨II(БаянII)”、“智慧女神( Паллада)”于1922年拆解
“战列巡洋舰” 筑波型 筑波 1905.12.26 45倍径305mm双联装×2
45倍径152mm单装×120
开工时官方分类为装甲巡洋舰,至1912年才改为“巡洋战舰”
生驹 1906.4.9 1908.3.24竣工。开工时官方分类为装甲巡洋舰,至1912年才改为“巡洋战舰”
鞍马型 鞍马 1907.10.21 45倍径305mm联装×2
45倍径152mm联装×4
1911.2.28竣工。开工时官方分类为装甲巡洋舰,至1912年才改为“巡洋战舰”
伊吹 1907.11.21 1909.11.1竣工。开工时官方分类为装甲巡洋舰,至1912年才改为“巡洋战舰”

军事科技的突飞猛进和列强间随之展开的瘟疫般的造舰竞赛大大打乱了日本海军发展的步伐。在这几年中,日本海军一直未能做出一个系统的舰队发展计划,除了搞出两艘自称为“弩级战舰”(日本对无畏舰的称法)的河内型战列舰自走鱼雷、表面上主炮口径一致但因为倍径不一样而还是散装火控、想齐射只能让长管炮打减装药的屑外,更多的只是想方设法在手中之前已经批准了预算但还八字没一撇的“预算战舰”上做点手脚反复找找国会加钱。当时的日本海军手中总共有5艘这样的“预算战舰”。同样在1910年,日本海军决定将“明治40年度(1907)补充舰艇费”留下的装甲巡洋舰金刚改为委托英国维克斯船厂建造为超无畏战列巡洋舰,并根据金刚的图纸再照葫芦画瓢建造剩下的4艘,另外再追加3艘战列舰的建造计划。这8艘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加上两艘河内型自走鱼雷、主炮倍径不一样的屑(二度),便是“八八舰队”计划成型前日本全部的“无畏”舰。

“八八舰队”前日本无畏舰一览
舰种 舰型 舰名 开工/下水时间 主炮 备注
“无畏”战列舰 河内型 河内 1909.4.1开工
1910.10.15下水
50倍径305mm联装×2
45倍径305mm联装×4
1907年“补充舰艇费”以“伊号战舰”名义列入计划;
1912.3.1竣工
摄津 1909.1.18开工
1911.3.30下水
1907年“补充舰艇费”以“伊号战舰”名义列入计划;
1912.7.1竣工
战列巡洋舰 金刚型 金刚 1911.1.17开工
1912.5.18下水
45倍径356mm双联装×4 1907年“补充舰艇费”首次以“伊号装甲巡洋舰”名义列入计划,未开工;
1910.11.17同英国维克斯船厂签约建造;
1913.8.16竣工
比睿 1911.11.4开工
1912.11.21下水
1904年“新设临时军事费”首次以“卯号装甲巡洋舰”名义列入计划,未开工;
1914.8.14竣工
榛名 1912.3.16开工
1913.12.14下水
1897年“第3期海军扩张”首次以“二号装甲巡洋舰”名义列入计划,未开工;
1915.4.19竣工
雾岛 1912.3.17开工
1913.12.1下水
1897年“第3期海军扩张”首次以“三号装甲巡洋舰”名义列入计划,未开工;
1915.4.19竣工
超无畏战列舰 扶桑型 扶桑 1912.3.11开工
1914.3.28下水
45倍径356mm双联装×6 1897年“第3期海军扩张”首次以“三号战舰”名义列入计划,未开工;
1915.11.8竣工
山城 1913.11.20开工
1915.11.3下水
1910年“新设造舰费”以“四号战舰”名义列入计划;
1917.3.31竣工
伊势型 伊势 1915.5.10开工
1916.11.12下水
1910年“新设造舰费”以“五号战舰”名义列入计划,原定为扶桑型三号舰,因预算问题延迟开工,随后在扶桑型基础上修改设计自成一型;
1917.12.15竣工
日向 1915.5.6开工
1917.1.27下水
1910年“新设造舰费”以“六号战舰”名义列入计划,原定为扶桑型四号舰,因预算问题延迟开工,随后变更为伊势型二号舰;
1918.4.30竣工

直到1914年(大正3年),日本海军才终于理出来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大建方案,也就是后来为人所熟知的“八八舰队”计划。这个计划的核心内容是:

  • 舰队的战斗力核心应当由舰龄不超过年的八艘战列舰和艘战列巡洋舰构成;
  • 舰龄以8年为1期。舰龄超过8年(1期)的军舰将从第一线退下,但不予退役,而是退居二线继续服役,直至达到设计寿命(主力舰、巡洋舰3期/24年,驱逐舰、鱼雷艇、潜水艇等2期/16年)后方可退役;
  • 从一线退下的军舰应当由新舰予以替换。

这一计划被分为1915年(大正4年)的“八四舰队案”、1917年(大正6年)的“八六舰队案”和1920年(大正9年)的“八八舰队案”三个部分来实施,直到1922年因《华盛顿条约》签订而全部腰斩。和当时其他列强的造舰计划一样,“八八舰队”同样是一个帝国主义为了维持扩张、确保自身战略优势而做出的枉顾国情的军备竞赛计划。

按照计划中“满八年退二线”的构想,作为“八八舰队”核心的16艘主力舰寿命达到8年时就必须由新舰替换,而替换下来的舰只也不会被立即废弃,而是要作为二线继续服役,直至到寿报废。如此算来,如果假定各舰的建造周期均为一年,那么日本必须始终保持每年建造战列舰、战列巡洋舰各一艘的速度才能保证达到8年的寿命的主力舰被及时替换;而如果继续假定主力舰24年的设计寿命不变,那么最终的日本海军将时刻保有一支总数高达48艘的庞大主力舰队,这显然是日本有限的资源和人口所无法承受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日本最终会响应美国的呼吁坐到华盛顿军控会议的谈判桌上,并最终签署条约亲手断送这一酝酿了十余年的计划。

至于为何日本人执着于在舰艇数量上选择“8”这个数字则说法颇多,一种相对比较可信的说法是,战舰的大型化和技术水平限制了编队规模的发展,按照当时的通信和指挥能力,一支统一行动的编队内编入8艘军舰已是保证不产生混乱的上限。因此,只要日本海军能够保证自己的战列和巡洋舰主力各自能凑出一只精锐的8舰编队,并保证其能在海战中击败敌方同等规模的主力编队,就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确保战斗的胜利。

迷の自信+给敌人写剧本,帝国海军の传统艺能(赞赏)

计划内主要舰船[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主力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按照长期以来的海军史研究届通行的说法,整个“八八舰队”计划中包含的新建主力舰共有5型16艘,其中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各8艘,分别为:

  • 长门型战列舰(2艘)
长门陆奥
  • 加贺型战列舰(2艘)
加贺土佐
  • 天城型战列巡洋舰(4艘)
天城赤城高雄爱宕
  • 纪伊型战列舰(4艘)
纪伊尾张十一号舰/第十三号战舰[3]十二号舰/第十四号战舰[3]
  • 八号舰型/十三号型战列巡洋舰(4艘)[4]
十三号舰/第八号巡洋战舰十四号舰/第九号巡洋战舰十五号舰/第十号巡洋战舰十六号舰/第十一号巡洋战舰

※注:天城型的三、四号舰“高雄”和“爱宕”与后来条约时代的高雄型重巡洋舰高雄爱宕并无同名以外的联系。天城型的高雄和爱宕均为日本海军历史上的第二代同名舰,而高雄型重巡洋舰的高雄和爱宕则均为第三代。

近年来随着考证的深入,更多有关“八八舰队”未成主力舰设计上的资料被发掘出来。特别是在2008年,一批与海军造船官平贺让平抄抄有关的技术资料被公开,披露了大量长期以来不为人所知的技术信息。这些新的资料和考证结果表明,当年日本海军计划中的“八八舰队”与长期以来流传的形象其实有着不少的区别,详见下列各型简介。

八四·八六·八八舰队主力舰构成[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八四舰队”、“八六舰队”和“八八舰队”分别是“八四”~“八八”三个舰队案中所计划组件的主力舰舰队核心,第一个数字代表战列舰数量,第二个数字代表战列巡洋舰数量。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完全体的“八八舰队”中舰队核心的16艘主力舰才是全部按计划新造的,“八四舰队”和“八六舰队”则均不同程度包含有计划实施之前即已开工的超无畏舰;各计划中的二线舰队同样均由旧舰构成。

八四、八六、八八舰队主力舰队构成
舰种 八四舰队 八六舰队 八八舰队
一线兵力 二线兵力 一线兵力 二线兵力 一线兵力 二线兵力
战舰 扶桑
山城
伊势
日向
长门
陆奥
加贺
土佐
香取
鹿岛
萨摩
安艺
河内
摄津
扶桑
山城
伊势
日向
长门
陆奥
加贺
土佐
香取
鹿岛
萨摩
安艺
河内
摄津
长门
陆奥
加贺
土佐
纪伊
尾张
十一号舰
十二号舰
香取
鹿岛
萨摩
安艺
河内 B
摄津
扶桑
山城
伊势
日向
巡洋
战舰
榛名
雾岛
天城
赤城
筑波
鞍马
伊吹
生驹
金刚
比睿
榛名
雾岛
天城
赤城
高雄
爱宕
筑波 A
鞍马
伊吹
生驹
金刚
比睿
天城
赤城
高雄
爱宕
十三号舰
十四号舰
十五号舰
十六号舰
鞍马
伊吹
生驹
金刚
比睿
榛名
雾岛
※二线兵力只统计香取型和筑波型及之后的主力舰,早期前无畏舰不予统计。
A:战列巡洋舰“筑波”已于1917年1月14日在横须贺停泊中自爆沉没。
B:战列舰“河内”已于1918年7月12日在山口县德山湾泊地停泊中自爆沉没。

长门型战列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长门型战列舰图集


自上到下:
长门型右舷和甲板布置示意图,原载《布拉西海军年鉴》(Brassey's Naval Annual)1923年号;

1922年4月,刚刚服役不久的长门。

长门型是“八八舰队”计划中第一型新造战列舰,也是整个“八八舰队”计划中唯一全部建成的主力舰。本型共建造长门陆奥两艘,全部在游戏中实装。

长门型各舰一览
番号 八八舰
队序号
舰名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竣工时间 结局
1 1 长门 1917.8.28 1919.11.9 1920.11.25 存活至二战后,1946年作为靶舰参与“十字路口行动”,在Baker核试验4天后于1946.7.28深夜~7.29凌晨间沉没
2 2 陆奥 1918.6.1 1920.5.31 1921.10.24 1943.6.8在广岛湾柱岛泊地停泊期间因三号炮塔弹药库爆炸而沉没

长门型基本参数(新造时)如下:

  • 常备排水量:33800吨(设计)/ 33759吨(长门公试实测)
  • 全长:215.8米
  • 全宽:28.96米
  • 吃水:9.08米
  • 锅炉:ロ号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15+ロ号舰本式油煤混烧锅炉×4
  • 轮机/轴数:舰本式蒸汽轮机×4 / 4轴
  • 最大推进功率:80000轴马力(设计)/ 85748轴马力(长门公试实测)
  • 最高速度:26.5节(设计)/ 26.443节(长门公试实测)
  • 续航距离:5500海里/16节
  • 武器配置:
45口径三年式40cm炮双联装炮塔×4
50口径三年式14cm炮单装炮廓×20
40口径三年式8cm高角炮单装×4
三年式6.5mm机枪×3
53.3cm水上鱼雷发射管×4、水中鱼雷发射管×4
  • 装甲布置:
水线主装甲带305毫米,甲板70+75毫米,主炮塔正面305毫米、顶盖152毫米,副炮廓152毫米

长门型两舰在服役期间曾经历数次大改装,此处不再赘述,详细内容参见长门陆奥的词条。

加贺型战列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加贺型战列舰图集



自上到下:
加贺型战列右舷和甲板线图,注意品字形布置的三~五号炮塔;
川崎造船所制作的的战列舰加贺预想模型,约1925年;

停工后的土佐在从长崎拖往吴港的过程中,1922.8.1。

加贺型是长门型的后继舰型,因二号舰土佐开工更早,也被称为土佐型。本型共建造加贺土佐两艘,均因《华盛顿条约》未能以战列舰完工,只有加贺最终得以改造为航空母舰留存至后条约时代。游戏中实装的就是改造为航空母舰后的加贺

加贺型各舰一览
番号 八八舰
队序号
舰名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竣工时间 备注及结局
1 3 加贺 1920.7.19 1921.11.17 1928.3.31 《华盛顿条约》签订后原定废弃,后因原定改造为航母的天城在关东大地震中严重受损、丧失修复价值,顶替天城改造为航母,1942.6.5在中途岛海战中沉没
2 4 土佐 1920.2.16 1921.12.18 - 《华盛顿条约》签订后停工,后移交日本海军作为靶舰,1925.2.9自沉

加贺型基本参数如下:

  • 常备排水量:39900[5]或39930长吨[6](设计)/ 39967吨(加贺按战列舰完工预测)[6]
  • 全长:234.09米
  • 全宽:31.34米(水线以下)
  • 吃水:9.37米
  • 锅炉:ロ号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8+ロ号舰本式油煤混烧锅炉×4
  • 轮机/轴数:
加贺:布朗-柯蒂斯式冲击式蒸气轮机(每套高、低压各1)×4 / 4轴
土佐:三菱帕森斯反击式蒸汽轮机(每套高、低压各1)×4 / 4轴
  • 最大推进功率:91000轴马力
  • 最高速度:26.5[5]节或28.3节[7]
  • 续航距离:8000海里/16节
  • 武器配置:
45口径三年式40cm炮双联装炮塔×5
50口径三年式14cm炮单装炮廓×20
40口径三年式8cm高角炮单装×4(后变更为45口径十年式12cm高角炮×4[8]
61cm水上鱼雷发射管×8
  • 装甲布置:
主装279毫米VC钢/15°倾斜,甲板64毫米NVNC钢+38毫米HT钢,横隔壁229~279毫米,主炮塔229~305毫米,司令塔356毫米

加贺型在计划最初是作为长门型的3、4号舰建造的,但在1916年日德兰海战之后,为了更好的吸取海战的经验教训,而在长门型的基础之上大幅修改了设计。

修改后的加贺型在设计上比长门型更加彻底地贯彻了“重点防护”的思想,而且真正意义上彻底跳出了自引进金刚以来在日本主力舰设计中萦绕的传统英式设计风格。以主装甲带为例,长门型的主装甲带是垂直布置的,且上薄下厚;而加贺型的主装甲带则是上下等厚且倾斜安装的。此外,加贺型也是日本海军首型安装烟囱内部的装甲护板避免被俯冲轰炸机一发入魂粗暴鸿儒锅炉和水下防雷突出部舰娘の小肚腩的战列舰。

加贺型的主炮塔比长门型增加一座,采用前甲板2+后甲板3的布置方式。后甲板的3座炮塔呈品字形布局,且3座炮塔回正状态下指向相同,这是加贺型最典型的外形特征之一。5座双联装炮塔使加贺型拥有总共10门45倍径410mm的强悍火力,这在建造当时也是世界上最强的。不过虽然火炮和长门型完全相同,但加贺型的炮塔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侧面装甲略有减薄,俯仰角范围则从长门型的-5°~30°改为-3°~35°。

动力方面,加贺型换装了ロ号舰本式锅炉的更先进版本,从而能在锅炉数从21座减少为12座、基准排水量增加到近4万吨的情况下跑出26.5节(或28节?)的航速。正因如此,在建造当时,加贺型也被称为“高速战列舰”。

别说什么27节高速线,高速战列舰本来就是个动态的非正式概念。只要比同时期的战列舰平均水平快就可以算作高速战列舰,比如习惯上被视作高速战列舰鼻祖的伊丽莎白女王级,虽然只能跑24节,但是放在当时的一票铁王八里,那就是妥妥的高速战列舰。

以上这些设计使得加贺型在建造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的战列舰型号之一,但因为最终并未建成,所以这一荣誉最终也未能落到实处。

除去五座炮塔外,加贺型在外观上和长门型最显著的区别还有一项,即加贺型从设计定稿伊始便只有一座烟囱,而长门型直至1936年第二次改造后才将两座烟囱改为一座。这一区别也是由于加贺型锅炉数量减少导致的。

有关加贺改造为航母及之后的更多信息,参见加贺的页面。

天城型战列巡洋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天城型战列巡洋舰图集


从上到下:
天城型战列巡洋舰的线图,注意该线图是按照两座烟囱的早期设计绘制的,四号炮塔的起飞滑行台也未加装; 隔壁窝窝屎养生休闲小游戏里的天城,大概是八八舰队得以完成的架空世界线中参照长门现代化改造后的版本,烟囱改成了类似大和的样式,本来应当出现在四号炮塔上的飞机滑行台也被白毛子自作主张换成了舰尾的飞机弹射器。

跟没МА的白毛子较什么真啊,没给把主炮魔改成46cm双联×5就不错了(恼)

天城型是“八八舰队”计划中第一型战列巡洋舰,也是日本自行设计的第一型真·战列巡洋舰。天城型是基于加贺型的设计改进而来的,相当于加贺型的“升级版”。该型总共计划建造天城赤城高雄爱宕四艘,仅一艘赤城最终得以改造为航空母舰留存至后条约时代。游戏中实装的就是改造为航空母舰后的赤城

天城型各舰一览
番号 八八舰
队序号
舰名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竣工时间 备注及结局
1 5 天城 1920.12.16 - - 《华盛顿条约》签订后计划改造为航母,但在改造途中因关东大地震严重受损失去修复价值而放弃,1923.11.17解体
2 6 赤城 1920.12.6 1925.4.22 1927.3.25 《华盛顿条约》签订后改造为航母,1942.6.6在中途岛海战中沉没
3 7 高雄 1921.12.19 - - 计划阶段曾被命名为“爱鹰”,在土佐下水后腾出的船台开工建造。《华盛顿条约》签订后被废弃,1925年解体
4 8 爱宕 1921.11.22 - - 在加贺下水后腾出的船台开工建造,《华盛顿条约》签订后被废弃,1925年解体

天城型基本参数如下:

  • 常备排水量:41200长吨(计划)/ 41188长吨(以战列巡洋舰完成预定)
  • 全长:252.37米
  • 全宽:32.26米
  • 吃水:9.45米
  • 锅炉:ロ号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11+ロ号舰本式油煤混烧锅炉×8
  • 轮机/轴数:
天城/赤城:技本式冲击式蒸汽轮机×8(高压、低压各4),分4组 / 4轴
高雄:技本式冲击式高压蒸汽轮机×4,三菱帕森斯反击式低压蒸汽轮机×4,分4组 / 4轴
爱宕:布朗-柯蒂斯式冲击式蒸汽轮机×4(每套高压×1、中压×1、低压×2) / 4轴
  • 最大推进功率:131200轴马力
  • 最高速度:30节
  • 续航距离:8000海里/14节
  • 武器配置:
45口径三年式40cm炮双联装炮塔×5
50口径三年式14cm炮单装炮廓×16
12cm高角炮(型号待考)单装×4
61cm水上鱼雷发射管四联装×2
三年式6.5mm机枪(数量不详)
  • 装甲布置:
主装甲带254毫米VC钢/12°倾斜,甲板95毫米NVNC钢,主炮塔正面305毫米、侧面152~190毫米、顶盖127毫米,司令塔侧面254~330毫米VC钢

天城型是日本海军第一型真正自行设计的战列巡洋舰。但不同于典型的“费舍尔战巡”,天城型并没有采用“以防护换速度”的设计思路,反而有着相当强的防护能力。

天城型的防护设计和加贺型基本相同,但由于高航速和随之而来的减阻等一系列要求,天城型有着更长的舰体和更强大的动力系统。这些都不可避免地使天城型的排水量和防护面积都大幅上升,因而虽然天城型的装甲总重量比加贺型要大,但整体而言,天城型的装甲防护还是稍逊于加贺型。即便如此,天城型的装甲依然能够实现“免疫自身火炮射击”的目标,相比长门型也有着全方位的优势。此外,天城型的设计还将全部副炮集中到上层甲板,这使得主甲板以下的全部舱室均得以设计为水密舱,同样提升了天城型的防护水平和生存能力。

天城型的主炮布置和加贺型类似,同为五座双联装410mm,前甲板2+后甲板3布置。但是相比于加贺型,天城型优化了后甲板三座主炮的布置方式,从加贺的品字形布局改为上甲板2+主甲板1。这在大大提升了中部三号炮塔射界的同时,也改善了后甲板三座炮塔旋转时的同步性。这也是天城型在外观上和加贺型最显著的区别之一。

天城级的设计航速高达30节,因而有着相当强悍的动力系统。该型是日本海军第一型主机总功率超过10万马力的大型舰艇,也对后来条约时代妙高型重巡洋舰的研制产生了影响。

由于主装设计能够免疫自身火炮射击、火力和加贺型相当,以及最高航速高达30节,天城型事实上已经完全跳出了“费舍尔战巡”的影子。即使按照后条约时代的标准,也完全可以算作一型彻底的“高速战列舰”。

长期以来都有观点认为,天城型直到计划取消都还在沿用计划早期两座直立烟囱的设计。但近年的考证结果表明,在计划取消前,天城级的烟囱已经合并为一座(类似1936年现代化改造后的长门陆奥)。这么改进的原因是之前的两座直烟囱设计有着致命的缺陷,一号烟囱离魁梧的日式舰桥违章建筑@扶桑过近,在航行时会因涡流导致煤烟倒灌进舰桥。同样采用两座直烟囱的长门型只有80000马力,但服役后这一问题就已十分严重,不得不在1924年全部将一号烟囱改成向后弯曲的形状以减轻影响长门仙贝事弯♀的(,勉强凑合到1934-1936年间就又全部改成了离舰桥更远的合并式烟囱。而对于131200马力的天城型而言,这个问题显然会更加严重,所以未等建成就进行了修改。

另外还有资料声称,虽然在早期设计中并未考虑舰载航空器,天城型在计划后期还是在四号炮塔上增设了水上飞机起飞用的滑行台,同时在主甲板上增加了飞船系留设备。

纪伊型战列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纪伊型确定要建的前两艘除了稍微短一点外可以说和天城型看起来完全一致,没确定要建的后两艘连个靠谱的图纸都没有,所以这里没有什么图可放。

纪伊型是“八八舰队”计划中第三型也是最后一型战列舰,至少前两艘是在天城型基础上改进而来(详见下文)。本型共计划建造四艘(或两艘,详见下文),分别为“八八舰队”九~十二号舰,仅前两舰分别被命名为纪伊尾张,后两舰则没有正式命名,全部四舰在“八八舰队”计划因《华盛顿条约》取消都没有开工。

纪伊型各舰一览
番号 八八舰
队序号
舰名 开工时间 下水时间 竣工时间 备注及结局
1 9 纪伊 - - - 1921.10下令建造,但直至《华盛顿条约》签订仍未开工,随后取消计划
2 10 尾张 - - - 1921.10下令建造,但直至《华盛顿条约》签订仍未开工,随后取消计划
3 11 第十一号舰 - - - 计划阶段代号“第十三号战舰”,预定舰名为“骏河”,直至《华盛顿条约》签订仍未开工,随后取消计划
4 12 第十二号舰 - - - 计划阶段代号“第十四号战舰”,预定舰名为“近江”,直至《华盛顿条约》签订仍未开工,随后取消计划

纪伊型基本参数(前两艘)如下:

  • 常备排水量:42600吨(可能为长吨)
  • 全长:252.1米
  • 水线宽:32.49米
  • 最大推进功率:131200轴马力
  • 最高速度:29.75节
  • 武器配置:
45口径三年式40cm炮双联装炮塔×5
50口径三年式14cm炮单装炮廓×16
12cm高角炮(型号待考)单装×4
61cm水上鱼雷发射管×8
  • 装甲布置:
主装甲带292毫米/11°倾斜,甲板118毫米,主炮塔正面305毫米/12°倾斜、顶盖127~152毫米,司令塔侧面279~356毫米

纪伊型战列舰在某些程度上可以称为是日本海军对新型舰炮开发进度的妥协产物。“八八舰队”的第9~11号舰原定继续建造加贺型或天城型的同型舰或改进型号,但为了和美国的1920年南达科他级相抗衡,日本海军决定开发有着更强主炮的新型战列舰。从1920年(大正9年)春天开始,日本海军成立了“主炮研究会”,着手进行新型主炮的发展方向研讨工作。

“主炮研究会”研讨的结果表明,为了确保压制有着12门50倍径406mm主炮的1920年南达科他级,近期应当开发50倍径的长管410mm主炮,并建造装备410mm三联装炮塔×4的12主炮战列舰,远期再开发460mm主炮。但是按照“八八舰队”组建的进度,1921年(大正10)年应当继续新建两艘主力舰,而此时“主炮研究会”所提出的各种新型主炮和炮塔还没有一个型号的开发能够赶上进度。折中的结果便是基于天城型的设计稍加修改,是为纪伊型的前两艘。

前两艘的纪伊型相较天城型改动不算太大。两者的舰型几乎完全相同,武器和动力系统的布置都没有什么改动,仅仅在长度上相较天城型略有缩短——这个差值对于战列舰尺度而言完全可以视为误差。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纪伊型相较天城型全面加强了防护,主装甲带、甲板和主炮塔等均加厚了1~1.5英寸(25.4~38.1毫米),烟囱和通气口也参照加贺型增加了装甲护板。这些增加的装甲预计将使纪伊型相比天城型增重1400~1600吨,从而使理论最高航速降低到29.75节。不过也有观点认为,在保持天城型舰型和动力系统几乎不变的情况下,增重1400吨对航速的影响远比当初日本海军计算的结果严重,倘若纪伊型真的完工下水,实际最大航速应该还会进一步降低。

1921年(大正9年)10月,纪伊型前两舰纪伊尾张的建造训令下达,分别预定在海军物工厂和横须贺工厂开工建造,但直到《华盛顿条约》签署也未曾开工。“八八舰队”计划中的最后两艘战列舰——第11、12号则连建造训令都未曾下达,只有计划代号“第十三/十四号战舰”。这两舰计划分别在神户川崎造船厂和三菱长崎造船厂建造,预定舰名为骏河近江

长期以来,学术界的主流观点都认为主要是基于原日本海军造船技术人员、海军史学者福井静夫的说法,第11、12号两艘战列舰仍然会继续建造为纪伊型的3、4号舰。但是近年来的考证结果越来越多地证明,“纪伊型战列舰”只会建造2艘,后续这两艘则会是使用新型50倍径410mm主炮的新型号,吨位可能提高到5万吨,不过直到整个八八舰队计划终止都尚未完成设计,也没有一个基本定稿的线图存世。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如果这一“改纪伊型”计划最终能够顺利实施,那么极大概率会安装三联装甚至四联装炮塔,从而实现在主炮不少于12门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吨位的要求。不过直至“八八舰队”计划取消,这些火炮的研究也都和“改纪伊型”一样停留在初步研究阶段,至今只有部分草图存世。更多内容参见这两种火炮的词条。

事实上平贺让自己还有个46cm双联装×5的11号舰私案,不过估计抄抄桑自己都觉得没谱,所以根本就没有进行什么详细的计算。

八号舰型/十三号型战列巡洋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八号舰型/十三号型战列巡洋舰图集


从上至下:
八号舰型/十三号型战巡的第一种线图,福井静夫推测版本;

八号舰型/十三号型战巡的第二种线图,海军史学者石桥孝夫版本,可能比福井静夫的版本更接近真实设计,详见十三号战舰词条。

第八号/十三号型战巡是整个“八八舰队”计划中最后一型主力舰,也是前条约时代日本海军设计的最后一型主力舰。由于设计工作开始较晚,直到整个“八八舰队”计划取消,该型都还停留在初步构想阶段,很多参数都尚未确定,甚至连主炮的选择都和第11、12号舰一样八字没一撇,因而该型也就成了整个“八八舰队”计划中最富争议的一型主力舰。本型预计将建造4艘,分别为“八八舰队”第13~第16号舰,全部在进展到建造筹备阶段前取消,甚至连舰名都没有确定。

游戏中实装二次创作了一艘十三号战舰,据舰娘台词所述,舰名为“有明”。从“十三号”判断,这名舰娘的原型应当是该型的首舰第13号舰,但舰名毫无意义是泥萌的原创了。

至少日本的确有叫“有明”的山,从日本海军舰艇命名规则上讲倒也行得通,这一点泥萌做的还算是很科学的(确信)。

按照日本海军史学者福井静夫的推测,十三号型的基本参数如下:

  • 常备排水量:47500吨
  • 全长:278.3米
  • 全宽(水线下):约31.36米
  • 吃水:9.74米
  • 锅炉:ロ号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14
  • 轮机/轴数:技本式冲击式蒸汽轮机(高低压)×4 / 4轴
  • 最大推进功率:150000轴马力
  • 最高速度:30节
  • 武器配置:
45倍径46cm炮双联装炮塔×4
50口径三年式14cm炮单装炮廓×16
12cm高角炮(型号待考)单装×4
61cm水上鱼雷发射管×8
  • 装甲布置:
主装330毫米/15°倾斜,甲板约127毫米

相当长时间以来,关于该型舰的设计工作在计划取消前究竟进展到什么程度,以及该型舰最终可能会是什么样子,最具权威性的都是原日本海军舰船设计人员、海军史学者福井静夫在其著作《世界战舰物语》中所做的分析和推测。但近年来随着考证的深入和相关文献的解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福井的推测虽然已经十分接近该舰的实际设计,但还是存在着相当的区别。

关于该型舰的更多细节和相关争议,以及对“有明”的分析,参见十三号战舰词条。

航空母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虽然直到战败玉 音 放 送也没能移除大舰巨炮舰队决战的落后思想,日本海军在舰载航空力量的萌芽期的举措却一点也算不上不开窍。早在1913年(大正2年),日本海军就在日俄战争俘获的英造商船若宫丸[9]上进行了搭载水上飞机的测试,并在次年一战爆发后将若宫丸改造为水上飞机母舰。之后的1914年9月5日,刚刚改造出厂一个月的若宫丸就在青岛用水上飞机对德国进行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海上空袭。

若宫丸的运用经验与一战中各国海军航空力量的发展和战果令日本海军意识到,航空母舰这一尚处于萌芽阶段的舰种有着相当的发展潜力。于是,在推进“八八舰队”计划的过程中,日本海军也开始将纳入规划摊大饼范围,自1917年(大正6年)“八六舰队案”起,先后在计划中塞进了三艘航母。这当中第一艘便是世界上第二艘航母、同时也是第一艘自设计阶段就确定为航空母舰的日本航母鼻祖凤翔。在此之后的“八八舰队案”中,日本海军又追加了两艘凤翔的放大型号,即第一代的翔鹤型,但因为《华盛顿条约》签订而并未开工。

凤翔[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凤翔是日本海军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艘航母,在“八六舰队案”中以特务舰名义进行建造,没有单独划拨预算,计划阶段的代号是“第七号特务船”。按照日本海军的舰艇命名规范,“特务船”分类(1920年后改称特务舰)的命名应当为“海峡、水道、濑户(狭窄的海峡)、港湾、岬(海角)、半岛之名”。因此,凤翔最初的计划舰名被定为“龙飞”,直到1919年(大正8年)才确定舰名为“凤翔”。

凤翔的基本参数(新造时)如下:

  • 常备排水量:9494长吨
  • 全长:168.25米
  • 全宽:18.90米
  • 吃水:6.17米
  • 锅炉:ロ号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4,ロ号舰本式油煤混烧锅炉×4
  • 轮机/轴数:帕森斯式反击式蒸汽轮机(高低压)×2 / 2轴
  • 最大推进功率:30000轴马力
  • 最高速度:25节
  • 续航距离:可能为10000海里/14节[10]
  • 武器配置:
50口径三年式14cm炮单装炮×4
40口径三年式8cm高角炮单装×4
  • 舰载机配置:
战斗机:一〇式舰上战斗机×6
攻击机:十年式舰上雷击机[11]×9
备用机:型号不详×6

凤翔没有同型舰,在游戏中按照“轻母”舰种实装。有关凤翔的详细信息,参见凤翔的页面。

翔鹤型航空母舰(初代)[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八八舰队案”中,日本海军提出要继续建造两艘1.25万吨的航空母舰。这一型号没有什么具体的设计方案存世,但应该会是凤翔的扩大改进型号。1921年(大正10年)2月17日,这两艘航母的第一艘被命名为“翔鹤”,并在同年3月3日被归入航空母舰分类,从而在纸面上成为日本海军的第三艘“航母”[12]

这一艘“翔鹤”是日本海军历史上第二艘以“翔鹤”为名的军舰,游戏中实装的1937年翔鹤则是第二代“翔鹤型”航空母舰,首舰翔鹤则是日本海军的第三代“翔鹤”。

这艘“翔鹤”计划在浅野造船所建造,但直至《华盛顿条约》签署都没有开工。在《华盛顿条约》签署后,由于天城型的天城赤城被确定改为航母,这艘“翔鹤”的建造计划也就此搁置,直到天城在关东大地震中报废、加贺确定顶替天城改造为航母后的1923年11月19日正式取消建造。

至于《八八舰队案》中的第二艘航母,则自始至终没有命名,甚至都无法明确是否会建造为初代“翔鹤”航母的同级舰。在《华盛顿条约》签署后,这艘连名字也没有的航母也就一并被取消了。

巡洋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与无畏舰和超无畏舰扬了全球的前无畏舰一样,英国人的林仙级轻巡洋舰(1913)同样也宣告了现代化轻巡洋舰的诞生。相对较小的吨位和灵活的机动性、战列舰和传统巡洋舰难以追击却足以追击驱逐舰的高航速、足够消灭驱逐舰和同等吨位巡洋舰的火力,以及可以抵御驱逐舰主炮的装甲,这些要素在林仙级(1913)的身上取得了相当好的平衡,也让传统的充当“二等巡洋舰”地位的防护巡洋舰相形见绌。

注意1913年的林仙级是英国海军的初代林仙级,和游戏中的林仙级不是一回事。虽然林仙加拉蒂亚佩内洛帕曙光女神在1913年林仙级里全都有就是了。

作为应对,日本海军计划在构建“八八舰队”的过程中实现对自己巡洋舰队的彻底更新。在最开始的计划中,日本海军计划以3500吨级的天龙型轻巡洋舰和一型7000吨级巡洋舰形成高低搭配。但是天龙型的实际运用表明,3500吨的常备排水量对于追求多功能的巡洋舰而言属实小了点,严重限制了舰只的改造潜力。

随后,日本海军又设计了所谓的“中型巡洋舰”,即5500吨的球磨型。这型轻巡洋舰相较天龙型可谓成功的多,十分符合日本海军以轻巡洋舰领导驱逐舰组成水雷战队的作战思路,具有良好的性能平衡和性价比。以球磨型为基础,日本海军又先后改进出了长良型川内型,形成了著名的“5500吨型轻巡洋舰”5500吨船棍。本着“保持4艘巡洋舰同时在建”的理念,日本海军先后规划建造了5艘球磨型、6艘长良型和8艘川内型,其中川内型仅建成3艘。

此外,由于在计划推进过程中造船预算持续上涨,根据平贺让的建议,日本海军又尝试建造了一艘小吨位轻巡洋舰,以验证能否在小吨位水平的舰体上实现5500吨轻巡水平的火力。这艘新舰一直拖到1922年才开工,即著名的夕张。该舰是平贺让的杰作,虽然基准排水量只有2890吨,但却成功实现了和5500吨轻巡相同的侧舷140mm主炮×6+610mm鱼雷×4的火力投送能力。不过试验结果表明,小吨位导致带来的续航能力低下、改造空间不足等缺点盖过了优点,因而夕张没有继续建造同型舰。

至于大吨位巡洋舰的问题,虽然1913年林仙级引领的轻巡洋舰风潮着实让老旧的中口径主炮装甲巡洋舰和防护巡洋舰式微了几年,但把船越造越大似乎是个各国海军都无法改掉的毛病传统艺能。随着美国海军装备155mm主炮的奥马哈级和英国海军装备191mm主炮的霍金斯级(Hawkins class)在20世纪10年代末相继服役,对大型巡洋舰的需求又立即重新抬头。作为对应,日本海军一方面基于“八四舰队案”中废弃的7000吨级巡洋舰计划,在“八八舰队案”中提出了新建4艘8000吨级巡洋舰的目标;另一方面则计划将“八八舰队案”中计划建造的川内型8号舰进行升级,放大为安装四座50口径三年式14cm炮双联装炮塔的5600吨轻巡洋舰。但是由于华盛顿条约的签订,这两个计划都未能付诸实施。

在《华盛顿条约》签署后,川内型的4~7号、计划改成5600吨轻巡的川内型8号,以及4艘8000吨级巡洋舰的建造计划均被放弃。这些巡洋舰腾出的吨位随后被用来建造古鹰型、青叶型和妙高型的8艘条约重巡洋舰——古鹰加古青叶衣笠妙高那智足柄羽黑

“八八舰队”计划中开工建造的5型巡洋舰在游戏中均有部分实装,包括天龙型全部两艘天龙龙田,球磨型的2~5号舰多摩北上大井木曾,长良型2号舰五十铃,川内型建成的全部三艘川内神通那珂,以及自成一型的夕张,总计11艘。另外,球磨型的首舰球磨在同型四舰的台词中均有提及,不排除今后s∞n实装的可能性。

驱逐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八八舰队”计划的基本构想中,驱逐舰的发展规划同巡洋舰一样,采用“高低搭配”的模式,也就是分别建造基准排水量1000吨以上的“一等驱逐舰”和基准排水量1000吨以下的“二等驱逐舰”。 ' 在整个“八八舰队”计划实施期间,日本海军先后设计建造了2艘江风型、15艘峰风和5艘神风型(二代)共25艘一等驱逐舰,常备排水量从1300长吨提升到1400长吨,另外累计还有22艘因《华盛顿条约》而取消建造。

相比于数量较少的一等驱逐舰,二等驱逐舰的建造数量则更多。在“八八舰队”计划中,日本海军共设计建造了21艘枞型和8艘若竹型共29艘二等驱逐舰,常备排水量从850长吨提升至900长吨,另有累计15艘因《华盛顿条约》而取消建造。

在《华盛顿条约》签署后,由于在主力舰吨位上受到严重的限制,日本海军转而开始研究如何利用不受条约限制的驱逐舰做出文章,用强大的鱼雷火力弥补主力舰队炮击火力的不足。这一研究的成果便是划时代性的“特型驱逐舰”,即包括特I型/吹雪型特II型/绫波型特III型/晓型在内的总计24艘重火力驱逐舰。自特型驱逐舰开始,日本海军的驱逐舰可以说彻底脱离了前条约时代的发展框架,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而对于“八八舰队”中这些前条约时代的驱逐舰而言,除一等驱逐舰神风型继续衍生出4艘后期型(又称追风型)和12艘换装610mm鱼雷的睦月型外,再没有什么其他的发展。二等驱逐舰的发展道路更是自此断绝,直至1931年(昭和6年)取消驱逐舰等级前再未建造一艘。二等驱逐舰以草木命名的规则也就此搁置,直至二战后期开始应急建造最大限度简化的炮灰杂木林丁型驱逐舰(松型、竹型)时才重新启用。另外,在特型驱逐舰诞生之后,包括“八八舰队”计划中的5型驱逐舰在内,一切特型驱逐舰之前的驱逐舰又都被日本海军统一称为“並型驱逐舰”

值得一提的是,自“八六舰队案”开始建造神风型和若竹型开始,日本海军一度取消了驱逐舰的舰名,转而用“第×号驱逐舰”来命名。这一规定的初衷是,如“八八舰队”计划得以顺利推进,那么设计寿命只有2期16年的驱逐舰势必会大量建造,时间一长难免会发生新舰不知道该起什么名字的尴尬情况,索性按照扫海艇这种纯量产炮灰一样只给一个唯一编号拉倒。按照这一规定,一等驱逐舰使用奇数编号,二等驱逐舰使用偶数编号。这样,“神风型”就成了“第一号型”,“若竹型”就成了“第二号型”。

虽然驱逐舰名字不够这一问题随着《华盛顿条约》的签订而失去意义,但日本海军还是将这个规定延续了一段时间,直至1928年8月1日吹雪型9号舰“第四十三号驱逐舰”[13]服役之后才取消,改为重新为驱逐舰赋予舰名。在这期间开工的睦月型吹雪型也分别被命名为“第十九号型”和“第三十五号型”。所谓“神风型”、“若竹型”、“睦月型”和“吹雪型”,其实都是从1928年8月1日之后才有的概念。

如算上在“八八舰队”计划取消后继续衍生出的睦月型,游戏中共实装了2艘与“八八舰队”计划相关的驱逐舰,分别是峰风型的首舰峰风和睦月型的首舰睦月,江风型、神风型(二代)、追风型、枞型和若竹型则无一实装。不过,在一些舰娘的台词中,分别提到了神风型(二代)首舰神风和神风型(二代)后期型/追风型首舰追风,在睦月的立绘中也有10个相同打扮的玩偶出现,所以不排除在将来实装的可能性s∞n+1

八八舰队计划各舰队案概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整个“八八舰队”计划被分为三个部分来实施,分别是1915年(大正4年)通过的“八四舰队案”、1917年(大正6年)通过的“八六舰队案”和1920年(大正9年)通过的“八八舰队案”。其中,“八四舰队案”包含大正五年度和大正六年度两个造舰计划,其余两案都只包含一个年度造舰计划,三案都还各自包含一个发展海军航空力量的“航空队整备计划”。整套计划预计执行的时间从“八四舰队案”开始的1916年(大正5年)到“八八舰队案”计划结束的1927年(“大正16年”),共计12年。但是由于1922年华盛顿条约的签订,全部三个计划都在当年终止,实际执行时间只有11年左右。

事实上嘉仁天皇1926年底就“御崩”了,1927已是昭和2年,所谓“大正16年”的黄历大概只能到阴间去算。但1919年的海军马鹿显然不会有什么预知能力,所以今日之人在叙述当年的计划时,还是得本着尊重历史的原则,按照当年海军马鹿天皇陛下万岁的逻辑去照实叙述(确信)。

八四舰队案[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背景[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八四舰队案”是“八八舰队”计划的第一阶段,也是日本海军在超无畏舰建造走上正轨后的第一个大型计划第一张饼

1914年(大正3年),7月,海军大臣八代六郎向防务会议提交了“八四舰队案”的大纲。该大纲提出,考虑到日本当前的财政状况,日本海军应当先以装备舰龄未满8年的战列舰8艘、战列巡洋舰4艘为扩充目标。当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8月23日,为了在西太平洋和中国攫取更多利益,日本以“英日同盟”为由对德宣战。战争的压力使日本海军对军舰的需求急剧增大,新舰队计划大饼的出炉变得刻不容缓。10月,防务会议以“在国力允许范围内(造舰)”批准了基于该大纲的“海军舰艇补充方针”,并提交给国会讨论。

该“方针”首次提出了“八八舰队”计划中军舰以8年舰龄为一期和服役满期后退役等有关舰龄的内容,同时要求将当时在建的山城、待建的伊势日向和其他8艘辅助舰艇的预算一次拨付到位。“方针”还提出,为了达成战略目标,日本海军需要再补充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共12艘、巡洋舰16艘、驱逐舰和潜艇共56艘。

由于当时的日本财政状况并不算多么好看,抠不出多少钱来的第35届国会为此大吵了一架。到最后表决出的结论是:虽然一战爆发,海军确实急需用钱,但这个“方针”大饼摊的属实太大,不宜轻率决定;鉴于已到年底,不如干脆等明年国会改选完再议。于是国会没有批准这份“方针”,只是草草划拨了一笔“临时军事费”供海军向德占的青岛和太平洋岛屿出兵、远征欧洲,以及新造急需的16艘驱逐舰之用。“八四舰队案”的第一次提出也就就此搁浅。

1915年(大正4年)9月,不死心的海军将去年惨遭枪毙的计划稍作修改指砍掉了一部分,重新提交国会讨论。新的“八四舰队案”计划建造的主力舰下降至6艘,但舰艇总数上升至71艘,分为大正五年度(1916)和大正六年度(1917)两个造舰计划,执行时间为1916年(大正5年)-1923年(大正12年)。方案还另包括一个航空队整备计划,执行时间为1916年(大正5年)-1920年(大正9年)。三个计划和其他杂费的总预算为3亿6429万日元。

按照计划,该案完成后,日本海军将拥有舰龄不满8年的一线战列舰8艘和战列巡洋舰4艘,包括该案提出时正在建造中的扶桑山城伊势日向4艘战列舰[14],分别将在大正5、6、7、9年(1916-1920年间)开工的长门陆奥加贺土佐4艘战列舰,刚竣工的榛名雾岛2艘战列巡洋舰,以及分别在大正十年、十一年时达到8年舰龄的金刚比睿二舰的代舰,即天城型的天城赤城。这也就是“八四”之名的来历。

该案的计划执行年限只到大正12年(1923)为止,原因是届时扶桑山城伊势日向四舰都将陆续达到8年舰龄,需要转入二线并建造新舰代替。如提前做出预算,等到执行时变数可能很大,故留至下一期造舰计划另行安排。

事实证明这个想法还是相对很务实的,毕竟仅仅两年之后的“八六舰队案”就不得不因为通货膨胀额外划拨一部分预算来填钱毛出来的窟窿了。

经过漫长的争论和扯皮,该方案终于在1916年(大正5年)2月获得批准。虽然由于形势的变化,第二部分的大正六年度造舰计划在实际执行时对巡洋舰的建造进行了一定的修改,但整体而言,该计划的最终执行结果和初始计划区别不大。事实上,“八四舰队案”正是整个1920版“八八舰队”计划中执行最为完整的部分,在华盛顿条约之后日本得以留存或改建的4艘“八八舰队”主力舰——长门陆奥加贺赤城无不出自于此。

大正五年度造舰计划[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计划时间
大正5年(1916)-大正8年(1919),共4年。
  • 计划概要
新建8艘军舰,总预算4532万7819日元。
  • 计划新建舰艇
  • 战列舰 - 1艘(2692万4404日元×1)(建成)
  • 长门型
长门
  • 巡洋舰(小型) - 2艘(455万日元×2)(均建成)
※1艘按巡洋舰,1艘按水雷战队旗舰统计。
  • 二等
  • 天龙型
天龙龙田
  • 驱逐舰(大型) - 1艘(202万8415日元×1)(建成)
  • 一等
  • 江风型
谷风
  • 潜水舰 - 3艘(192万5000日元×3)(均建成)
  • 二等
  • 吕11型(海中1型) - 2艘
第19(吕11)、第20(吕12)
  • 三等
  • 波9型(S型) - 1艘
第14(波9)
  • 特务舰 - 1艘(150万日元×1)(建成)
  • 给油舰(油船,日本海军内又被归入运送舰大类)
  • 无级别
洲埼(初代)
  • 其他
另以“杂船建造费”预算建造1艘,建成。
  • 给油舰
  • 无级别
剑崎(初代)

大正六年度造舰计划[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计划时间
大正6年(1917)-大正12年(1923),共7年。
  • 计划概要
新建63艘军舰,总预算2亿6152万2160日元。
  • 计划新建舰艇
  • 战列舰 - 3艘(2692万5404日元×3)
  • 长门型 - 1艘(建成)
陆奥
  • 加贺型 - 2艘(1艘改建,1艘未建成)
加贺(后改造为航母)、土佐
  • 战列巡洋舰 - 2艘(2469万1480日元×2)(1艘改建,1艘未建成)
  • 天城型
天城(航母改造中因关东大地震严重受损,报废)、赤城(改建为航母)
  • 巡洋舰 - 9艘(轻巡:691万5078日元×3、小型:455万日元×6)(变更后均建成)
※最初计划为轻巡7200吨×3、小型(天龙型)×6,实际建造为中型5500吨×8、小型×1。
  • 二等
  • 球磨型(轻巡,5500吨轻巡第一代)
球磨、多摩北上大井木曾
  • 长良型(轻巡,5500吨轻巡第二代)
长良、名取、五十铃
  • 夕张型(小型)
夕张
  • 驱逐舰 - 28艘(大型:202万8415日元×9、中型:139万0814日元×18、江风代舰[15]:879万367日元×1)(均建成)
  • 一等
  • 峰风型(大型) - 9艘
泽风、峰风、矢风、冲风、羽风、岛风、秋风、汐风、滩风
  • 江风型(江风代舰) - 1艘
江风
  • 二等
  • 枞型(中型) - 18艘
梨、竹、枞、榧、榆、栗、栂、柿、菊、葵、荻、薄、藤、蕨、菱、莲、蓼、堇
  • 潜水舰 - 18艘(192万5000日元×18)(均建成)
  • 二等
  • 吕13型(海中2型) - 3艘
第22(吕14)、第23(吕13)、第24(吕15)
  • 吕51型(L1型) - 2艘
第25(吕51)、第26(吕52)
  • 吕53型(L2型) - 4艘
第27(吕53)、第28(吕54)、第29(吕55(初代))、第30(吕56(初代))
  • 吕3型(F2型) - 3艘
第31(吕3)、第32(吕4)、第33(吕5)
  • 吕16型(海中3型) - 6艘
第34(吕17)、第35(吕18)、第36(吕19)、第37(吕16)、第38(吕20)、第39(吕21)
  • 特务舰 - 3艘(150万日元×3)(均建成)
  • 给油舰
  • 无级别 - 1艘
野间
  • 知床型(能登吕型/襟裳型) - 2艘
能登吕、知床
  • 其他
另以“杂船建造费”预算建造3艘,均建成。
  • 敷设舰(布雷舰,日本海军分类中归入敷设舰) - 1艘
  • 无级别
胜力
  • 给炭舰(运煤船,日本海军内又被归入运送舰) - 1 艘
  • 室户型
室户、野岛

航空队整备计划[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计划时间
大正5年(1916)-大正9年(1920),共5年。
  • 计划概要
组建3队飞行队,总预63万日元。
  • 计划实施情况
横须贺航空队组建,下辖3队。

八六舰队案[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背景[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八六舰队案”是“八八舰队”计划的第二部分。1917年(大正6年),日本海军再次向国会提出新的造舰和预算要求第二张饼,即为该案。

日本海军在该提案中做出了三点要求:

  1. 根据前一年(1916)英德海军间日德兰海战的经验,战列巡洋舰这一新兴舰种在主力舰决战过程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轻巡洋舰和驱逐舰也“比较能够发挥威力”。因此,在新一年中,应当在“八四舰队案”2艘新建战巡的基础上继续追加2艘天城型——高雄爱宕,使主力舰队的规模达到舰龄8年以下的战列舰8艘+战列巡洋舰6艘;同时还要追加包括3艘轻巡洋舰、27艘驱逐舰和48艘潜艇在内的84艘辅助舰艇。
  2. 为使已有的军舰性能跟上外军发展水平,不至于老化落伍,还需要一笔“舰型改良费”来对在役和在建的军舰进行改造。
  3. 继续追加航空队的预算以扩张航空队规模。

上述要求被分为一个造舰计划和一个航空队整备计划,实施时间分别为1918年(大正7年)-1923年(大正12年)和1918年(大正7年)-1922年(大正11年)。考虑到日本国内的物价已因参加一战而大幅上涨,日本海军还要求国会额外追加了一笔“物价差额”费用,以填补物价上涨造成的预算缺额。

该案在1917年当年即获国会通过实施。和最早的“八四舰队案”不同,到1922年华盛顿条约签订时,1917年通过的“八六舰队案”还有相当一部分舰船未能建成或开工,因而该案的完成度远不及“八四舰队案”。该案所追加的两艘天城型战列巡洋舰在华盛顿条约下无一幸免,辅助舰艇中除特务舰外,仅有三艘第二批次5500吨轻巡(长良型)全部建成,驱逐舰和潜水舰都因华盛顿条约的签订而或多或少有部分未能开工。

具体内容[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大正七年度造舰计划[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计划时间
大正7年(1918)-大正12年(1923),共6年。
  • 计划概要
新建86艘军舰,总预算3亿54万8437日元。其中:新舰建造费2亿4876万2283日元,舰型改良费4279万6701日元,因物价上涨额外增加898万9453日元。
  • 计划新建舰艇
  • 战列巡洋舰(日本海军称巡洋战舰) - 2艘(3240万7064日元×2)(未建成)
  • 天城型
高雄(III)(计划阶段曾用舰名“爱鹰”)、爱宕(II)
  • 巡洋舰(中型) - 3艘(601万9511日元×3)(均建成)
  • 二等
  • 长良型
由良、鬼怒、阿武隈
  • 驱逐舰 - 27艘(一等:220万8546日元×11、二等:156万2226日元×16)
  • 一等
  • 峰风型 - 6艘(均建成)
夕风、太刀风、帆风、野风、沼风、波风
  • 神风型(第1号型) - 3艘(均建成)
第1(神风)、第3(朝风)、第5(春风)
  • 二等
  • 枞型 - 3艘(均建成)
茑、苇、蓬
  • 若竹型(第2号型) - 8艘(均建成)
第2(若竹)、4(吴竹)、6(早苗)、8(早蕨)、10(朝颜)、12(夕颜)、16(芙蓉)、18(刈萱)
※另有一等驱逐舰2艘、二等驱逐舰5艘建造计划因华盛顿条约取消。
  • 潜水舰 - 48艘(220万円×48)
  • 一等
  • 海大1型(海大44型) - 1艘(建成)
第44(伊51)
  • 海大2型 - 1艘(建成)
第51(伊52)
  • 二等
  • 吕16型(海中3型) - 4艘(建成)
第40(吕22)、第41(吕23)、第42(吕24)、第43(吕25)
  • 吕26型(海中4型) - 3艘(建成)
第45(吕26)、第58(吕27)、第62(吕28)
  • 吕29型(特中型) - 4艘(建成)
第68(吕29)、第69(吕30)、第70(吕31)、第71(吕32)
  • 吕57型(L3型) - 3艘(建成)
第46号(吕57)、第47号(吕58)、第57号(吕59)
  • 吕60型(L4型) - 1艘(建成)
第59号(吕60)
  • ※另有一等潜水舰1艘(第52)、潜水舰26艘(48~50、60、61、63~67、72~87)、三等潜水舰4艘(53~56)因华盛顿条约取消建造计划。
  • 特务舰 - 6艘(150万円×6)
  • 无级别
凤翔(实为航母,以特务舰名义建造。计划阶段曾用舰名“第七号特务船”、“龙飞”)
  • 改良舰艇预算分配
  • 战列舰:1665万1496日元
  • 战列巡洋舰:1743万1168日元
  • 巡洋舰
  • 大型:64万1660日元
  • 小型:14万2325日元
  • 驱逐舰
  • 一等:144万1048日元
  • 二等:291万4004日元
  • 潜水艇:357万5000日元

航空队整备计划[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计划时间
在八四舰队案航空队整备计划基础上延长2年至大正11年(1922)。
  • 计划概要
在八四舰队案基础上追加组建5队飞行队,使总数达到8队,预算585万日元。
  • 计划实施情况
横须贺航空队扩充,佐世保航空队组建。
※1918年(大正7年),山下汽船株式会社社长下龟三郎捐献100万日元以供军用航空发展。这笔捐款中,海军获得半数的50万日元,并以此为经费从国外采购各型先进飞机23架,补入该计划中。

八八舰队案[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背景[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1920年通过的“八八舰队案”是“八八舰队”计划的第三部分,也是整个计划的定音之作。该案的最终通过与日本帝国持续扩张的野心和一战结束后仍无法停歇的海军军备竞赛直接相关。

20世纪10年代末对于日本而言并不是什么适合大建的好年景。一方面,1918年7-9月,因战争造成米价飞涨,日本国内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米骚动”,在吴港甚至连部分海军士兵都参加了暴动。时任的寺内正毅内阁下令出动警察和军队进行镇压,造成了大规模的流血事件,并最终导致寺内内阁垮台。另一方面,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在1918年11月以协约国的胜利宣告结束,日本也急需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来修养生息。

但是列强间的军备竞赛并未随着一战的结束而一起鸣金收兵。帝国主义的扩张本能决定了哪家都不愿意将海军战略调整为守势,日本自然也不能例外。1919年6月,日本海军向防务会议提出了新的预算拨款要求第三张饼。要求指出:在即将到来的1923年(大正12年)至,1926年(大正15年)期间,日本海军现役超无畏舰中,战列舰扶桑山城伊势日向和战列巡洋舰金刚比睿榛名雾岛共8舰都将达到8年舰龄,应当退居二线。于是到1927年(“大正16年”/昭和2年),日本海军手中舰龄不满8年的主力舰仅剩下长门陆奥加贺土佐天城赤城高雄爱宕这4战4巡,不但撑不起两年前提出的“八六舰队”,甚至连四年前的“八四舰队”都无法满足饼白摊了。但是主力舰队的规模断然不能减少,甚至继续扩张的必要。所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在1927年前新造4.1万吨级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各4艘(即纪伊型十三号型),使主力舰队达到战列舰和战巡各8艘的标准,也就是“八八舰队”,这样才能确保日本的国防安全。

除去在主力舰上的狮子大开口,日本海军这次在其他舰艇上的需求也同样相当庞大,主要包括:

  1. 鉴于水上飞机母舰“若宫”的运用经验和今后的发展趋势,航空母舰作为一种新兴舰种潜力很大,故应新建两艘12500吨的航母,从而使日本海军的航母总数达到4艘(含当时还是水上机母舰的若宫)。
  2. 为应对巡洋舰再度大型化的趋势,新建8000吨级大型巡洋舰4艘,同时增建5500吨轻巡的第三代型号川内型8艘;
  3. 继续追加一、二等驱逐舰和潜水舰共60艘;
  4. 为满足以后扩大侵华规模的需要,新建1000吨级远洋炮舰1艘和300吨级内河炮舰4艘;
  5. 考虑到今后潜水舰大规模远洋作战的指挥与补给需求,以及之前使用退出一线的旧型军舰充当潜水舰队旗舰的经验教训,新建两艘1.45万吨级潜水母舰。
  6. 航空队在“八六舰队案”基础上再扩编11队,使总的规模达到17队。

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计划,如再算上打杂用工作舰、扫海艇之类,整个计划的新建舰船数足足达到了103艘。这样的大建对预算的需求也是惊人的。按照日本海军的估算,纪伊级的单舰造价将超过3465万日元,十三号型战巡的单舰造价则更是高达3742万日元,相当于之前峰风型驱逐舰单舰造价的17倍。若是将其他舰艇和航空队一并算上,并考虑物价上涨的影响,整个计划的预算将会高达7.6亿日元以上。

1919年12月,防务会议将这个庞大的“八八舰队案”提交给日本国会审批。这时,在五年前第一次提交“八四舰队案”时发生过的事情几乎一丝不差地重演了——时任的第42届国会再次为了这比庞大的造舰预算吵的不可开交,拖到次年2月又一如当年的第35届国会一样因故解散,预算的事情自然也就不了了之。

1920年6月,日本众议院召开第43届国会,不死心的海军立即又将这个计划原封不动提交了上去。这次国会终于批准了海军的大饼,“八八舰队案”终于付诸实施。和“八六舰队案”类似,“八八舰队案”也分为造舰计划和航空队整备计划两部分。

“八八舰队案”可谓是华盛顿条约前日本海军发展规划野蛮生长的最终产物和集大成作。至这一计划,整个“八八舰队”所需的主力舰全部进入建造计划,5500吨轻巡的发展达到顶峰,重巡洋舰的雏形也开始出现(计划中的8000吨大型巡洋舰事实上就相当于后来条约时代的重巡洋舰)。但是这一计划事实上已经超过了日本当时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使得日本政府不得不在1921年响应美国呼吁参与华盛顿军控会议。在华盛顿条约签订后,该计划中仅有不到1/5的军舰得以开工或改建,8艘主力舰更是被全部取消。

具体内容[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大正九年度造舰计划[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计划时间
大正9年(1920)-大正16年(1927),共8年。
  • 计划概要
新建103艘军舰,总预算5亿6484万9280日元。
  • 计划新建舰艇
  • 战列舰 - 4艘(4万1000t,3724万8500円×4)
  • 纪伊型
纪伊、尾张、第十一号、第十二号
※实际仅开工纪伊、尾张两艘,后两艘并未下达建造命令,华盛顿条约签署后4舰全部取消建造。
※第十三号、第十四号舰可能另行设计。
  • 战巡 - 4艘(4万1000t、3742万4800円×4)
  • 第八号/十三号型
第十三号、第十四号、第十五号、第十六号
  • ※均未开工,华盛顿条约签署后取消建造。
  • 航空母舰 - 2艘(1万2500t、718万7500円×2)
  • 翔鹤型(初代)
※均未开工,华盛顿条约签署后取消建造,吨位重新分配给改装为航母的天城(后赤城)和加贺
翔鹤(II)、第3舰(舰名未定)
  • 巡洋舰 - 12艘(大型:8000t、803万9200円×4、中型:5500t、601万9750円×8)
  • 二等
  • 川内型 - 7艘
川内神通那珂、加古、加茂、木津、名寄
※华盛顿条约签署前仅川内~加古开工,加茂、木津、名寄均为暂定舰名。华盛顿条约条约签署后加古~名寄取消建造。
※其余大型巡洋舰4艘、中型巡洋舰1艘均未开工,华盛顿条约签署后取消建造。
  • 驱逐舰 - 32艘(大型:1350t、220万8465円×22、中型:850t、156万2215円×10)
  • 一等
  • 神风型 - 2艘
第7(松风)、第9(旗风)
※其余一等驱逐舰20艘、二等驱逐舰10艘均未开工,华盛顿条约签署后取消建造。
  • 潜水舰 - 28艘(大型:1000t、275万円×28)
※均未开工,华盛顿条约签署后取消建造
  • 炮舰 - 5艘(大型:1000t、109万4500円×1、小型:300t、32万8350円×4)
  • 航洋炮舰(远洋炮舰)
  • 无级别
安宅
  • 内河炮舰
  • 势多型
势多、比良、保津、坚田
  • 水雷母舰 - 2艘(1万4500t、290万円×2)
  • 迅鲸型
迅鲸、长鲸
※因华盛顿条约,排水量下调至10000吨以下。
  • 敷设船 - 1艘(3000t、150万円×1)
※未开工,华盛顿条约签署后取消建造。
  • 工作舰 - 1艘(1万9000t、285万円×1)
※未开工,华盛顿条约签署后取消建造。
  • 给油舰 - 6艘(7500t、225万円×6)
  • 无级别 - 1艘
神威
※其他5艘中,1艘变更为破冰船大泊,1艘变更为给粮舰间宫,其余3艘因华盛顿条约取消建造。
  • 扫海艇 - 6艘(700t、70万円×6)
  • 第1号型
第1、第2、第3
※其余3艘未开工,华盛顿条约签署后取消建造。

航空队整备计划[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计划时间
仍同八六舰队案航空队整备计划至大正11年(1922)。
  • 计划概要
在八六舰队案基础上再追加9支飞行队,使总数达到17队,预算在八六舰队案基础上追加2000万日元。
  • 计划实施情况
吴航空队、舞鹤航空队组建,练习航空队组建。完成后作战飞行队达到15队(横须贺5队、吴4队、佐世保5队、舞鹤1队),练习航空队2队,共计17队。

计划结局[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如前文所述,过于庞大的“八八舰队”计划给日本的财政带来了极为严峻的负担,财政被无底洞般的造舰预算彻底拖垮似乎成了1920年的日本政府必须面临的一劫。

与此同时,刚刚打完一战不久的列强也大多都不好过。一战结束后,同盟国的战败,特别是《凡尔赛条约》将海军列强之一的德国海军几乎彻底掐死,使得一度团结的协约国列强瞬间失去了共同的海上威胁。新的造舰竞赛随之展开,还没有从一战的大伤元气中恢复的列强无一不面临着跟日本相同的困境。

作为破局的尝试,本着“维护统治”这一最根本的共同利益,1921年11月,借着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会议解决巴黎和会遗留问题的机会,美、英、日、法、意五国开始进行海军军控谈判。经过一番艰难的谈判,海军五强间达成了《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即后世所称的《华盛顿条约》。条约对五国主力舰、巡洋舰、航空母舰的吨位和太平洋地区岛屿军事基地等做出了一系列限制,按照条约的要求,美、英、日、法、意五国各自的主力舰总吨位被限制为52.5万长吨:52.5万长吨:31.5万长吨:17.5万长吨:17.5万长吨;除条约中允许保留的部分外,一切主力舰无论完工与否都必须废弃;除按条约规定的方式更换旧舰外,在条约有效期内均不得新舰主力舰。除此之外,在确保航母总吨位不超标的前提下,各国还都有权建造或利用废弃的主力舰改造两艘不超过3.3万长吨的航空母舰。

按照这些规定,日本海军所能够保留的主力舰仅有:

这样的限制几乎相当于把“八八舰队”计划的核心扬了个一干二净。不过,虽然日本国内对这样的限制极为不满,为了避免财政崩盘威胁统治,日本政府和日本海军也只能打掉牙往肚里咽。1922年(大正11年)2月6日,随着《华盛顿条约》最终签署,日本海军不得不考虑该怎么给手头这份庞大的“八八舰队”计划强行画上句号。

《华盛顿海军条约》签署时(1922.2.6)八八舰队相关舰艇建造情况
舰种 八四舰队 八六舰队 八八舰队 总计 备注
完工 在建 未建 完工 在建 未建 完工 在建 未建 完工 在建 未建
战列 2 2 无计划 4 2 2 4 完工长门陆奥,在建加贺土佐,未建纪伊型4
战巡 无计划 2 2 4 4 4 在建天城赤城高雄爱宕,未建十三号型4
巡洋(大) 无计划 无计划 4 4 “八八舰队案”8000吨型
巡洋(中) 5 3 3 8 5 6 8 完工球磨多摩北上大井木曾,在建长良型长良五十铃名取由良鬼怒阿武隈,未建川内神通那珂及川内型4~8号
巡洋(小) 2 1 无计划 无计划 2 1 完工天龙龙田,未建夕张
驱逐(大) 11 3 4 4 22 14 4 26 完工江风型2、峰风型12,在建峰风野风沼风波风、神风型神风,未建神风型朝风春风松风旗风,余下八六2艘+八八20艘未确定具体建造计划
驱逐(中) 14 4 2 2 12 10 16 6 22 完工枞型20,在建枞型、若竹型若竹,未建若竹型吴竹早苗早蕨朝颜夕颜芙蓉刈萱,余下八六5艘+八八10艘未确定具体建造计划
航母 无计划 1 2 1 2 在建凤翔,未建初代翔鹤型2艘
潜艇 13 5 2 14 32 28 15 19 60 未建60艘中含伊52,另有八六31艘、八八28艘未确定具体建造计划
给油舰 5 2 3 1 3 7 4 3 在建知床型鹤见尻矢石廊、无级别神威,未建3艘未确定具体建造计划
※含八四中以“杂船制造费”名义额外建造的剑崎,不含八八中调整为破冰舰大泊、给粮舰间宫的两艘给油舰指标
工作舰 无计划 无计划 1 1 未确定具体建造计划
敷设舰 1 无计划 1 1 1 八八1艘未确定具体建造计划
潜水
母舰
无计划 无计划 2 2 迅鲸型2艘,开工时分类为水雷母舰
炮舰 无计划 无计划 1 4 1 4 在建安宅,未建势多型4艘
扫海艇 无计划 无计划 6 6 除扫海艇第1、2、3号外,余下3艘未确定具体建造计划
其他
特务舰
2 无计划 1 1 3 1 八四2艘室户型给炭舰为以“杂船制造费”名义额外建造,八八2艘分别为利用给油舰指标建造的破冰舰大泊、给粮舰间宫
总计 55 14 1 9 29 48 1 4 100 60 47 149
注:在1922年2月当月完工服役,但服役时间在6日之后的,一并按签约时未完工统计。

当时摆在日本海军面前的是一个一地鸡毛的情况:一方面,算上三个舰队案中以诸如“杂船建造费”之类的名义额外建造的军舰,整个“八八舰队”计划中包含的新造军舰数量高达惊人的256艘;另一方面,由于计划中最庞大的“八八舰队案”在两年前的1920年才刚刚过,资源和国内造船厂的能力又都摆在那里,1922年初的整个“八八舰队”计划事实上连一半的进度都没有大饼刚开始摊。自打1914年计划开始实施以来,就算日本海军加班加点,这256艘舰艇中,最终能够赶在条约前完工服役(强行出厂)的,也只有包括长门陆奥这两艘硕果仅存的战列舰在内的60艘各型舰艇。已经开工但还未服役的有47艘,其中还包括已经被条约明文判处死刑的加贺土佐天城赤城高雄爱宕六艘主力舰。至于尚未开工的舰艇,则有足足149艘之多。

所有这些舰艇都随着《华盛顿条约》签署后的形势变化而面临命运的裁决。很显然,除去条约规定必须废弃的六艘主力舰,其余已经开工的舰艇若是能够建成,总归比拆掉要强;但对于那些尚未开工的舰艇而言,是否需要继续按照原计划展开建造,就成了一个未知数。事实上,这些尚未变成实物的舰艇最终大多都永远变成了故纸堆里的代号。

长门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由于“成功”在《华盛顿条约》前完工,长门型的2艘战列舰长门陆奥得以被允许保留,并因此成为了“海军假日”期间装备16英寸(406mm)及以上口径主炮的“Big Seven”之二。两舰最终都服役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陆奥在1943年6月8日因三号炮塔弹药库自爆而沉没昭和宰人航天长门则一直存活到了日本战败后,在1946年的“十字路口”行动中历经两次核爆后于当年7月28日深夜~7月29日凌晨间沉没。

更多细节参见长门陆奥的页面。

事实上陆奥在条约规定的时间点之前根本没能完工,全凭日本一番运作才得以留下,《华盛顿条约》中五国的主力舰吨位也因此从50:50:30:17.5:17.5提高到了52.5:52.5:31.5:17.5:17.5。这一极限拉扯的详情也参见陆奥的词条。

加贺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加贺型的两舰加贺土佐虽然都成功在华盛顿会议期间下水,但按照会议的要求,这两舰都属于必须废弃的范围。为了尽量减少损失,日本在会议中曾一度提出将这两舰改为航母。但最终,考虑到加贺型两艘舰体完成度过高,改造难度较大,天城型的性能参数又更接近大型舰队航空母舰,日本海军转而选择了尚未下水的天城赤城来改造为条约中允许的两艘3.3万吨航空母舰。此后,日本海军原定将两艘加贺型都作为靶舰(日本海军分类为“标的舰”),加贺用于测试鱼雷和航空炸弹,土佐则用于测试舰炮(也有说法称土佐原计划只作为加贺的备用)。1922年7月8日和31日,加贺土佐先后被移交给日本海军,加贺在7月14日被拖至横须贺,土佐则在8月4日被拖至吴港。

1923年(大正12年)9月1日,关东大地震爆发,导致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内改造中的天城报废。搁置在横须贺、还没有被拖出打靶的加贺因此得以起死回生,顶替天城改造为航母。11月19日,加贺的分类从战舰变更为航母,并在12月26日开始改造工作。变成航母的加贺在1928年(昭和3年)3月31日竣工,一直存活到二战,最终在1942年6月5日的中途岛海战中沉没,详见加贺的词条。

土佐的命运则要山穷水尽的多。这艘只完成了船体的战列舰在下水时甚至就发生了彩球打不开的乌龙,基本确定只能成为靶舰后更是被船厂工作人员嘲讽为“前途本该获得祝福的土佐变成了水上的土左卫门”[16]。1924年(大正13年)4月14日,土佐和三艘天城型(天城高雄爱宕)、两艘纪伊型(纪伊尾张)的停工和除籍通令下达,宣告着土佐被彻底判了死刑。从当年6月起,土佐开始作为靶舰进行了数个月的多项实验,其中就包括当时正在研制的九一式穿甲弹土佐测试的结果为后续的日本海军军舰提供了相当大的参考价值,包括妙高型重巡洋舰高雄重巡洋舰最上重巡洋舰甚至大和型战列舰在内的一系列条约和后条约时代舰型都从土佐的实验数据中受益颇大。

1925年(大正16年)2月3日,完成了使命的土佐被同样受条约制裁、已经改装为靶舰牵引舰然而官方分类还是跟靶舰一样的“标的舰”的前无畏舰摄津牵引到大分县的佐伯港,安装用于自沉的炸药。2月8日,土佐在摄津的牵引下最后一次出港,并在第二天的2月9日晨在“土佐”这一舰名由来地的高知县冲之岛西方约10海里处(丰后水道南部水域)自沉。

然而土佐的故事还没有就此结束。长崎市著名的“海上煤矿岛”端岛又因岛上密密麻麻的建筑构成的剪影从某一角度看酷似军舰而被称为“军舰岛”,这个“军舰”其实最早指的就是只有船体的土佐。另外,在大正昭和之交以至之后很久,诸如“土佐没有自沉,而是被藏起来了”这样的都市传说也在正处于军国主义狂潮之中的日本社会流传了相当长的时间。

在两艘加贺型都停工以后,遗留下来的物资大多都被缺乏资源的日本海军重新利用了。两舰的剩余物资中除主炮外可利用的部分都被挪去支援天城赤城的改造,而随着天城的报废,相当一部分物资转了一圈又重新用到了加贺身上。另外,到1923年,加贺型的主炮塔总共有10座已经完工或接近完工,其中就包括土佐的1~3号炮塔。这些炮塔和半成品同样被再利用,其中,土佐的1、2号炮塔被让渡给陆军马粪,分别被陆军马粪的特殊起重机船蜻州丸搬去对马要塞丰炮台和韩国釜山要塞的张子嶝炮台充当要塞炮,3号炮塔则在后来和其他半成品以及天城型遗留的4座炮塔一起在1924~1926年间用于了长门陆奥的现代化改造。

天城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和完成度较高的加贺型不同,天城型的四舰直到条约签署都没有建造到可以下水的程度。考虑到本型动力更为充沛,舰体更长,舰体完成度也没有加贺型那么高,改造为航母会更为有利,日本海军最终选择了该型而不是加贺型作为条约允许的两艘改造航母的来源。但是由于各舰进度和关东大地震的影响,该级的四舰同样也是命运各异。

首舰天城在四舰中开工排行第二,早在1920年(大正9年)12月16日就已开工,因而和二号舰赤城一起成为了日本海军改造航母的最佳选择。1923年(大正12年)1月18日,还躺在横须贺海军工厂船台上的天城开始进行改造为航母的施工。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日本海军最终就会拥有两艘天城型航空母舰,而不是一艘赤城和一艘相当不一样的加贺。但是天有不测风云,1923年(大正12年)9月1日,关东大地震爆发,横须贺工厂中的天城严重受损。船台上支撑舰体结构的垫木倒塌,龙骨从船台上掉落,整个施工中的船体都扭曲变形腰折了

灾后,经过日本海军的判定,天城已经彻底失去了继续建造的价值。11月12日,日本海军省公开发表有关报废天城,由加贺顶替改造为航母的决定。当月17日,天城开始拆解,回收的资源被用于赤城加贺的改造。1924年(大正13年)4月14日,天城的停工除籍通令下达;同年7月15日,天城解体工作结束。“天城”这一舰名则在之后的二战中被现赶出来堵窟窿的云龙型航母2号舰天城继承。

二号舰赤城则要幸运得多。由于是在吴海军工厂开工建造,关东大地震对赤城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因而赤城得以顺利改造为航母,和加贺一同存活到了二战,并最终在1942年中途岛海战中大破后于6月6日凌晨被第四驱逐队的四艘阳炎级驱逐舰(野分荻风舞风)雷击处分,详见赤城的页面。

三号舰高雄和四号舰爱宕相比之下就没有那么多变数或幸运了。虽然高雄使用的是三菱长崎造船所建造土佐所用的船台,爱宕使用的是川崎神户造船所建造加贺所用的船台,但这两艘前辈截然相反的命运却没有给后辈们带来任何影响。由于两舰都是在1921年(大正10年)底(高雄12月19日、爱宕11月22日)才开工,几个月的工期令两舰的建造进度实在是糊不上墙,因此选择谁成为改造为航母的幸运儿这个问题从一开始就和这两舰毫无关联。条约签订之后,两舰继续拖拖拉拉了一些日子,到1924年(大正13年)4月14日便一起被宣布停工除籍,至1925年(大正14年)均拆解完成。

高雄爱宕停工后,回收的资源同样被用于天城(后变成加贺)和赤城的航母改造。另外,为爱宕准备的锅炉中有四座油煤混烧被用在了“八八舰队案”中那艘挪用了一艘给油舰指标建造的给粮舰,也就是相当有名的间宫上。两舰的舰名则分别为日后的高雄型重巡洋舰1、2号舰高雄爱宕继承。

和加贺型类似,到1932年时,天城型也造出了4座炮塔的成品或半成品。这当中有两座赤城的炮塔同样被让渡给陆军马粪,其中赤城的1号炮塔同样被蜻州丸搬去壹岐要塞的黑崎炮台充当要塞炮,另一座则下落不详。剩下的炮塔则和加贺型的遗产一样在日后被用于长门型的现代化改造,但赤城4号炮塔的两根备用炮管没用被使用,在广岛陆军兵器补给厂的仓库里一直扔到战败后下落不明不管如何还是落进了陆军马粪的手里(悲

至于天城的善后遗产瓜分工作,还有几个值得一提的地方。首先还是给粮舰间宫。这艘船最初计划安装来自加贺爱宕的油煤混烧锅炉各四座,但随着天城报废、加贺获得重生,加贺这四座锅炉的缺额就改为由天城省出来的锅炉补上了。至于剩下的锅炉,日后榛名第一次改造时,为天城准备的重油专烧锅炉也有一部分获得了再利用。

另外一个天城遗产去向则显得有些令人难以置信。天城被解体后,受损不算特别严重的双层船底被日本海军拿去加工废铁再生了一堆浮动码头继续发挥余热。有来源不明的资料指维基百科上都没有列出来源称,这些浮码头中甚至有一个直到日本战败、横须贺海军工厂变成美国海军横须贺海军设施(U.S. Fleet Activities Yokosuka FAC3099)后还让美国人继续作为“10-11”号码头用了几十年,直到2007年3月横须贺基地为部属核动力航母乔治·华盛顿(USS CVN-73 George Washington)而扩建改造时才被美国人停止使用。

总统:不是我但还是我,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但是这个浮码头离奇的身世还没有到此为止。不管到底有没有被美国人用过又扔出来,这个见得多了的浮码头最后转到了日本海上联合横滨制作所继续使用硬续。日本海上自卫队自日向级开始的4艘“直升机护卫舰”不敢承认自己是直升机攻击舰/轻型航母的屑——日向(DDH-181)、伊势(DDH-182)、出云(DDH-183)和加贺(DDH-184)都使用过这个码头,甚至2017年3月22日加贺在服役仪式上停靠的就是这个码头。

太君属实属于是八辈子都跟“八八舰队”杠死了属于是了属于是。

纪伊型和十三号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和结局花里胡哨的长门型、加贺型与天城型不同,到《华盛顿条约》签订为止连开工都没有的4艘纪伊型和4艘十三号型的结局就显得十分干脆利落了。除了纪伊型前两舰纪伊尾张在1920年(大正9年)10月1日命名并在次年10月下达建造训令外,剩下的六艘主力舰甚至连图纸都没有定稿就被条约宣判了死刑。最后,为纪伊尾张建造工作准备的资源也被挪去支援改造航母,后六艘则就此为止。

舰名继承方面,有多重互相矛盾的说法声称,后来的大和型4号舰(丸四计划111号舰)改大和型(丸五计划797号舰)超大和型(丸五计划798、799号舰)都有可能使用纪伊型的“纪伊”、“尾张”两个舰名和“骏河”、“近江”两个预定舰名。但由于这四艘战列舰都随着日本帝国的轰然倒地而灰飞烟灭,这个问题也就成了一个永远的谜团。

航母[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为了满足《华盛顿条约》的要求,日本海军的航母总吨位上限仅为8.1万长吨。这当中还要刨掉凤翔0.7万长吨和两艘改造航母(赤城加贺)加起来近6万长吨的排水量。如此紧张的排水量限制显然令日本海军无法再按计划建造两艘1.25万长吨的初代翔鹤型,否则便会超限。于是,这两艘初代翔鹤型就在连图纸都没确定的情况下被取消了。

巡洋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华盛顿海军条约》对“八八舰队”中巡洋舰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虽然条约中对建造巡洋舰的限制是“不得超过10000吨以上或火炮口径大于8英寸(203毫米)”,和“八八舰队”计划中的一票轻巡并不冲突,但条约上限的存在必然导致列强在接下来的条约期里想方设法建造试探跳跃底线的大型巡洋舰,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建造计划中的5500吨轻巡和8000吨重巡就不是多么明智的行为了。

最终,未完工的六艘长良型得以继续建造,未开工的夕张也得以在1922年6月5日开工,而整个8000吨型大型巡洋舰的计划则都被取消。比较特殊的是川内型,在《华盛顿条约》签署后,川内型的5~8号舰被取消,1~4号舰则先后在1922年(大正11年)内开工(川内1922.2.16、神通1922.8.4、那珂1922.6.14(实际开工日期)、加古1922.2.15),但是4号舰加古旋即在当年3月17日停工并拆毁。

这些取消和废弃的巡洋舰节省出的吨位被用来建造古鹰型、青叶型和妙高型,此处不再赘述。至于加古这个名字,也就顺势为古鹰型的2号舰加古所继承。

驱逐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驱逐舰可谓是“八八舰队”计划中除主力舰外受《华盛顿条约》影响最大的水面舰艇。在条约签署时未服役的58艘驱逐舰中,除已经开工的10艘继续建造、后续又开工4艘一等驱逐舰神风型、7艘二等驱逐舰若竹型以外,其余37艘被全部取消建造。在此之后,日本海军的驱逐舰便很快进化到了特型驱逐时代,此处也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与注释[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 日本人自封的“巡洋战舰”筑波型和鞍马型虽然下水更早,但还在使用往复蒸汽机作为动力,航速只有21节左右,事实上并没有脱出老装甲巡洋舰的窠臼。
  2. 日文汉字写作“安芸”,汉语资料也有直接照抄的。但是日文的“芸”是“藝”的简化字,和现代汉语中念“yún”的“芸”已非同一含义。“藝”在现行规范汉字中对应的简化字为“艺”
  3. 3.0 3.1 这一编号是日俄战争前日本海军“第三期扩张计划”的遗留产物。当时将扶桑级战列舰延续之前香取型战列舰香取、鹿岛两舰被编为第一、二号的顺序编为第三、四号战舰,之后日本海军便将伊势、长门、加贺级顺延为第物~十号,纪伊级四艘则为第十一~十四号。
  4. 本型双重名称同样跟“第三期扩张计划”及之后几次造舰预算的遗留问题有关。在这几次预算制定过程中,伊吹型战巡伊吹被编为第一号,金刚型的榛名、雾岛编为第二、三号,金刚、比睿为伊、卯号,天城型四艘依次为第四~七号,至本型首舰正好为第八号。“十三号”则是因为本型首舰在八八舰队计划中排列第十三号。
  5. 5.0 5.1 《昭和造船史》第一卷
  6. 6.0 6.1 《军舰基本计划资料》Sheet 58
  7. 《帝国海军机关史》下卷
  8. 阿部安雄《主要舰艇要目表》,《日本海军全舰艇史》资料篇
  9. 原名莱星顿(Lethington),1901年完工,船东不详,在日俄战争期间由俄罗斯实际操纵。1905年(明治38年)1月从英国卡迪夫(Cardiff)经由香港驶往符拉迪沃斯托克途中在对马海峡被日本海军掳获,同年编入日本海军作为输送船使用。
  10. 《日本空母物语》
  11. 神奇的三翼舰载机,因性能过差,1923年之后即为后继的一三式舰上攻击机取代)
  12. 若宫丸在1915年改名“若宫”,并于1920年变更为航空母舰,成为日本海军纸面上的第一艘“航母”,但实际上还是水上飞机母舰。
  13. 在停止建造二等驱逐舰之后,一等驱逐舰使用奇数编号的规定并没有立即废止。因此,虽然神风型累计只建造了9艘,排第10位的睦月还是被编为“第十九号驱逐舰”。直到睦月型10号舰三日月时,日本海军才取消了一等驱逐舰只用奇数编号的限制,“三日月”也就从“第三十三号”变成了“第三十二号”,后续累计排第22位的吹雪也就变成了“第三十五号”,吹雪型的9号舰自然也就成了“第四十三号”。
  14. 伊势、日向二舰原定计划建造为扶桑型3、4号舰,因预算问题未能紧随扶桑和山城开工,后根据扶桑和山城的经验教训修改设计,重新定为伊势型。两舰均于1915年当年开工。
  15. 此处替代的“江风”为浦风型驱逐舰二号舰,是日本海军的第一代江风号驱逐舰。该舰于1916年8月7日出售给意大利海军,更名Audace(勇敢/奥达切)
  16. “前途を祝福されたはずの土佐がドザ(土左衛門)になった”。“土左卫门”是江户时代以来日本人对水面上浮尸的委婉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