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名
|
东风
|
别名
|
|
原名
|
USCGC Eastwind (WAGB-279)
|
国籍
|
美国
|
生日
|
6月3日
|
人设
|
tuziki兔子桑
|
配音
|
|
身高
|
82米
|
体重
|
6500吨
|
|
风级2号舰——东风
|
图鉴编号:595
|
稀有度:3
|
类型
|
1cost 2sp:轻巡洋舰(中型舰/护卫舰)
|
改造要求
|
不可改造
|
耐久 |
28
|
火力 |
10 / 30
|
装甲 |
21 / 41
|
鱼雷 |
0 / 0
|
回避 |
16 / 41
|
对空 |
50 / 80
|
搭载 |
6
|
对潜 |
38 / 82
|
航速 |
16.8
|
索敌 |
10 / 26
|
射程 |
中
|
幸运 |
19
|
出击消耗
|
燃料 |
20 |
弹药 |
25
|
强化提供经验
|
火力 |
+5
|
鱼雷 |
+0
|
装甲 |
+11
|
对空 |
+45
|
拆解资源
|
燃料 |
10 |
弹药 |
16
|
钢材 |
10 |
铝材 |
0
|
携带装备
|
|
|
|
|
美国双联5英寸平高两用炮
|
无
|
无
|
不可装备
|
火力+2 对空+5 射程:短 对空补正20% 对空倍率2.2
|
|
|
|
2
|
2
|
2
|
0
|
获得方式
|
通关零距突袭Ex-3奖励。
|
舰少资料库
|
舰船简介
|
东风号(WABG-279)美国海岸警卫队于二战末期建造的风级破冰舰的一员。本级舰是美国第一代国产破冰舰,设计上参考了国外的类似舰船,同时受二战的影响而装备有大量武器和厚重的装甲。东风号作为本级的第二艘于1942年6月开工建造,两年后完工服役。她在下水后的第一个任务是运输陆军部队前往格陵兰岛,过程中顺便还俘获了一艘正在那里补给的战争海军拖网渔船;二战结束后,她参与了一系列代号为深度冻结的南极科考任务,并且在过程中成为了第一艘环游世界的破冰船。1972年,本舰退役拆解,成为了同级舰中唯一一艘服役时间不足30年的船只。
|
No. 595
东风
1
2
风级2号舰
中型舰/护卫舰
28
10
30
21
41
0
0
16
41
50
80
6
38
82
16.8
10
26
中
19
20
25
+5
+0
+11
+45
10
16
10
0
点击装备图标以查看装备详细介绍
美国双联5英寸平高两用炮
2
火力+2
对空+5
射程:短
对空补正20%
对空倍率2.2
无
2
无
2
不可装备
0.375
33
90
0.6
0.9
东风号(WABG-279)美国海岸警卫队于二战末期建造的风级破冰舰的一员。本级舰是美国第一代国产破冰舰,设计上参考了国外的类似舰船,同时受二战的影响而装备有大量武器和厚重的装甲。东风号作为本级的第二艘于1942年6月开工建造,两年后完工服役。她在下水后的第一个任务是运输陆军部队前往格陵兰岛,过程中顺便还俘获了一艘正在那里补给的战争海军拖网渔船;二战结束后,她参与了一系列代号为深度冻结的南极科考任务,并且在过程中成为了第一艘环游世界的破冰船。1972年,本舰退役拆解,成为了同级舰中唯一一艘服役时间不足30年的船只。
场合 |
内容 |
标题画面 |
|
|
|
获得 |
接下来是要清障还是打仗?只要不是常规巡逻,让我干什么都行。 |
|
|
白天1 |
以前看战报的时候,我还觉得海战不过如此,直到自己上场体验过之后才发现现实与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
|
|
白天2 |
在南极的那段日子倒不是不好,只是我觉得对我而言有些浪费。毕竟,破冰的事还有很多人能做,但破冰和作战并重的只有我们姐妹。 |
|
|
白天3 |
虽然是二线部队出身,不过我的作战水平还是很不错的好吧,至少达到了港区的平均水平,出任务时肯定不会拖后腿。 |
|
|
白天特殊1 |
刚来的时候我还担心自己作为二线人员能不能很好的融入港区,事实证明确实是多虑了,大家都是很好的人,甚至在某些时候似乎有些过于热情了…… |
|
|
白天特殊2 |
这本相册的前面一半是我在南极时拍的照片,后面一半是环游世界时拍的。严格来说,我的环游世界还是有点水分的,毕竟连北极的本土都没到达过…… |
|
|
白天特殊3 |
在极地呆久了之后,刚回来的那几天我甚至对日夜循环有些不习惯了。不过到现在适应了日升月落,突然又有点开始怀念极昼和极夜了,真是一种奇怪的感觉。 |
|
|
夜间1 |
撞人?好奇怪的要求……理论上说由于舰装设计的极其坚固,我应该能够用撞击的方式进行攻击,但这么做的效率肯定很低。如果你一定要我这么做的话,我有机会的时候会去试一试的。 |
|
|
夜间2 |
与其说是破冰,我在更多的时候其实是靠舰装的重量直接把冰压碎。极地里那种几米甚至十几米厚的冰层根本就是撞不碎的,连压起来都很吃力。 |
|
|
夜间3 |
海洋里有着各种各样的奇妙生物,如果这场战争有一天能结束的话我大概会去当个研究员吧。直到那一天到来之前,我只能靠相机记录这片瑰丽的大海。 |
|
|
夜间特殊1 |
这是送给我的礼物吗?让我看看……D字旗?我可不会用这种东西作为借口去撞人哦(斜眼) |
|
|
夜间特殊2 |
“隐藏着高科技失落文明城市的巨大山脉”?南极才没有这种东西呢,不知道你又是看了哪本小说有的这种奇怪想法。 |
|
|
夜间特殊3 |
这个照相机是我用了好久的老朋友,你千万别乱动。这两年买它的备件越来越难了,如果摔坏了可能就修不好了。 |
|
|
拜访好友 |
没撞到你吧? |
|
|
提督室 |
下一次任务去哪里? |
|
|
阵型 |
啊哈,终于轮到我上场了! |
|
|
攻击 |
感受东风的呼啸! |
|
|
夜战 |
一个都别想跑! |
|
|
中破 |
我是不会输的! |
|
|
誓约 |
曾几何时,我还在思考自己的旅途会不会有一天画上句号。现在看来,这个终点早就已经在不知不觉间找到了啊。 |
|
|
1955年“深冻行动I”中的东风号
东风号破冰舰是美国在二战时期设计的风级柴电混合动力重型破冰舰之一,也是美国设计的第一级专业破冰舰,该级破冰船是当时世界上公认的最先进的破冰船。
除了东风号(本舰)退役较早外,该级其余六舰均服役超过30年以上,而且服役于美国海军、美国海岸警卫队、加拿大皇家海军、加拿大海岸警卫队以及苏联海军。
该级共7艘,其中的5艘,包括首舰北风号(USCGC Northwind WAGB-278,后被租借给苏联)、东风号(本舰)、南风号(USCGC Southwind WAGB-280)、西风号(USCGC Westwind WAGB-281)以及第二代北风号(USCGC Northwind WAGB-282)均服役于美国海岸警卫队,剩下两艘伯顿岛号(USCGC Burton Island WAGB-283)以及艾迪斯托号(USCGC Edisto WAGB-284)则服役于美国海军。
在二战爆发前,美国对于远洋破冰船的需求并不大。一直到二战爆发后,美国对于破冰船的需求才开始慢慢出现。
首先是二战爆发后纳粹德国在北大西洋格陵兰岛海域、冰岛海域以及加拿大沿岸经常进行气象观测,后来他们甚至在格陵兰岛建立了气象观察站,同时这里也是德国潜艇比较猖獗的地方,美国需要对这些高纬度地区进行必要的侦查,需要破冰船开路;其次是为了保证冰岛和英国前往苏联的北冰洋航线的通畅,同样需要性能优秀的破冰船。
基于以上需求,美国的吉布斯&考克斯公司(Gibbs & Cox)于1941年被委托设计一款大型远洋破冰船,除了美国海军外,对破冰船同样有需求的美国海岸警卫队(United States Coast Guard,简称“USCG”)也参与了该级破冰船的设计。
设计团队根据美国海岸警卫队工程师爱德华·蒂勒(Edward Thiele)对于国外破冰船(例如1931年瑞典建造的世界上第一艘柴电动力破冰船“伊美尔”号)的研究分析,最终在1942年完成了新型破冰船的设计,该级随后先批准建造5艘。因该级的舰名全部来自于风,故该级被称作“风级破冰船”。
风级破冰船设计图
破冰船需要用舰体撞击海冰,利用冲击力将其撞碎开路,故对于舰体强度和结构要求很高,远高于一般的舰船。而风级破冰船也继承了美国优秀的舰船设计能力,再加上超强的结构强度,成为当时最先进的破冰船。
该级采用了较小的长宽比设计来保证整体结构的强度,全长仅有82米,宽度却有19.35米,吃水深7.85米,长宽比仅有4.23,看上去非常矮胖。
船体全部由41mm厚的高强度钢制造,双层船壳延伸至水线以上,内外船壳之间则留有380mm宽的缝隙,里面填充满软木,以吸收撞击冰层的冲击力;同时内部隔舱的间隔也很紧凑,这样可以最大程度提高舰体强度。
风级的船首线形经过特别设计,艏柱末端向龙骨的过渡段采用倾斜造型,便于滑行到冰面上,利用船体重量压垮冰层,船尾也采用相同的设计,在倒船状态下也能破冰。其舷侧船体呈现很明显的弧形并向内倾斜,从上方俯视船体平面呈椭圆形。如此设计的目的是利用船体左右倾斜压碎两侧的冰层,而这样的倾斜通过船体内部的压舱水转移加注系统来完成。
风级破冰船的动力配置是当时世界领先的柴电推进方案,其配备了6台费尔班克斯-摩尔斯(Fairbanks-Morse)10缸柴油机,单台功率2000马力,总功率12000马力,柴油机组带动3台西屋(Westinghouse)电动机,驱动3具螺旋桨,其中2具后置螺旋桨负责推进,另有1具船首可拆卸式螺旋桨,其主要作用并不是推进,而是制造波浪将碎冰推离船体,疏清航道。
同时,电力驱动还赋予了风级优秀的加减速能力,在破冰作业中相当重要。在上述动力系统的推动下,风级破冰船的最高航速可达16.8节(31公里/小时),以11.6节航速行驶时航程可达28200海里。
考虑到破冰船可能会在途中遭遇德国潜艇或者飞机的袭击,该级也同样配备了一定的武装,当然美国想的很周全,无论是防空还是反潜都考虑到了。
风级破冰船的主炮配置为2座双联装127毫米Mk.12型高平两用舰炮,前后甲板各一座,该炮也是美国驱逐舰的标准主炮;防空炮为3座四联装博福斯40毫米高射炮和6门厄利孔20毫米机关炮。
由于在高纬度地区遇到德军潜艇的概率要更高一些,风级的反潜装备也很齐全,配备了6座K炮、两座深弹滑轨以及一座“刺猬弹”发射器,基本相当于一艘标准美军驱逐舰的反潜配置。
最后该级还搭载了一架J2F水上飞机,用于空中侦查和搜救。
东风号破冰船于1942年6月23日在位于加州圣佩德罗的西部管道和钢铁公司开工建造,1944年6月3日下水服役,服役后东风号直接归属于美国海岸警卫队。
服役后不久,东风一直在美国和加拿大东海岸进行巡逻。
1944年10月1日,东风号和姐妹舰南风号从波士顿出发,搭载200名美陆军士兵前往格陵兰岛沿岸,准备摧毁德军设立在那里的代号为“雪绒花II”的气象观测站。
10月2日,东风号的J2F水上侦察机在格陵兰岛东海岸附近发现了一艘可疑的拖网渔船,判断是经过伪装的德军气象侦察船。
这艘船是“埃克斯特恩斯坦”号(Externsteine),本就是一艘拖网渔船,排水量1015吨,航速10节,于1944年被德国海军征用,改装为气象侦察船,派往格陵兰岛东北海岸进行气象监视并为当地的秘密气象站进行补给,船上共有19名船员和11名气象专家,仅配备了20毫米炮作为自卫武器。
不过由于需要优先完成摧毁气象站的任务,东风号和南风号并没有立刻对这艘德国间谍船进行搜捕,而是继续前往格陵兰岛完成任务。
1944年6月刚服役的东风号
两艘美军破冰船按计划于10月4日捣毁了德军气象站,从缴获的文件中确认了德军间谍船的身份,进而展开搜捕行动。
受到恶劣天气影响,美军花了10天时间才在10月14日重新发现了“埃克斯特恩斯坦”号的踪迹,令美军惊喜的是,这艘小船被海冰冻结在距格陵兰岛东岸伯尔根角10海里处,进退不能,插翅难逃,实在是天公相助,2艘破冰船立即前往瓮中捉鳖。
10月15日晚上,东风号在距离自己7海里处锁定了目标,随后由南风号负责探照灯照射目标,东风号上前进行攻击。
抵达预定位置后,东风号在距离目标3700米的距离上用主炮进行了三轮齐射,一轮远失,一轮近失,最后一轮炮弹掠过目标船头,形成跨射。
德国人很清楚接下来就要吃炮弹了,在无力反抗的情况下只能用信号灯打出“我们投降”的讯息,而美军以灯光信号回应“不得破坏船只”。
两船随后开足马力,劈开冰面向埃克斯特恩斯坦号靠近,早已准备好的登船队迅速俘获了全部德国船员,并解除了已经安放在船底的炸药。
为了防止意外,美军将3名德国军官扣押在东风号上,随后将埃克斯特恩斯坦号拖回美国本土。
在完成审讯后,埃克斯特恩斯坦号渔船被移交给美国,该船后来更名为“东方微风”号(Eastbreeze),留在海岸警卫队服役。
这次行动也是美国战史中发生位置最靠北的行动。
战后,因战斗减少,东风号上的舰炮被逐渐拆除。
1949年1月19日,东风号在从波士顿前往新泽西州的途中与一艘油轮相撞,发生火灾并造成严重受损,后来经过灭火抢救才得以幸存。
1955-1956年,东风号参与“深冻行动I”(Operation Deep Freeze I)参与南极探险,于1955年12月25日穿越南极圈。
1960年10月,东风参与“深冻行动II”再次前往南极。她从波士顿出发,穿越巴拿马运河和太平洋抵达新西兰,随后前往南极。从南极离开后他进入印度洋穿越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最后进入大西洋回到波士顿。她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艘完成环球旅行的破冰船。
1968年3月初,美国遭遇严寒,东风进入五大湖区帮助破冰。但由于东风的吃水过深容易搁浅,导致她无法携带更多的燃料,需要频繁的加油。
1968年7月,东风继续在格陵兰岛附近进行科学研究。
同年12月,东风退役,随后被暂时封存在波士顿。
1972年,东风被出售,于1976年拆解。
白天1——“以前看战报的时候,我还觉得海战不过如此,直到自己上场体验过之后才发现现实与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 东风号在二战时期还真参与过一场实战,即1944年10月初俘获德军间谍船埃克斯特恩斯坦号,此战中东风号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使用了自己的舰炮进行了三轮齐射,但很可惜一次都没打中。
白天2——“在南极的那段日子倒不是不好,只是我觉得对我而言有些浪费。毕竟,破冰的事还有很多人能做,但破冰和作战并重的只有我们姐妹。”
- 东风号在战后的1950-1960年代参与过多次前往南极的“深冻行动”系列科考行动。
白天3——“虽然是二线部队出身,不过我的作战水平还是很不错的好吧,至少达到了港区的平均水平,出任务时肯定不会拖后腿。”
- 二战时期的风级破冰船为了防备德军的袭击还是配备了相当于驱逐舰水平的武装。
白天特殊2——“这本相册的前面一半是我在南极时拍的照片,后面一半是环游世界时拍的。严格来说,我的环游世界还是有点水分的,毕竟连北极的本土都没到达过……”
- 东风号在1960年进行的“深冻行动II”中完成了环球旅行,是世界上第一艘完成环球旅行的破冰船。
夜间2——“与其说是破冰,我在更多的时候其实是靠舰装的重量直接把冰压碎。极地里那种几米甚至十几米厚的冰层根本就是撞不碎的,连压起来都很吃力。”
- 对于较薄的冰层,破冰船一般会直接撞击撞碎,但对于较厚的冰层撞击一般是不起作用的,此时常见的破冰方式是滑行至冰面上然后利用自重压碎冰面。
夜间特殊1——“这是送给我的礼物吗?让我看看……D字旗?我可不会用这种东西作为借口去撞人哦(斜眼)”
- D字旗在国际旗语中表示“本船操作失灵,请避让”的意思。
夜间特殊2——““隐藏着高科技失落文明城市的巨大山脉”?南极才没有这种东西呢,不知道你又是看了哪本小说有的这种奇怪想法。”
- “隐藏着高科技失落文明城市的巨大山脉”是当前的众多关于南极的神秘传说之一,其他的南极都市传说还包括:南极金字塔、南极冰湖、南极重力异常区、南极下的远古文明等等。
建造于西部管道和钢铁公司。
舰娘名 |
开工时间 |
下水日期 |
出厂日期 |
备注
|
东风 USCGC Eastwind WAGB-279 |
1942.6.23 |
1944.6.3 |
1944.6.3 |
美国海岸警卫队(USCG)的破冰船
|
首页 |
---|
| 美国海军 The United States Navy |
---|
| 航空母舰(CV) | | | 装甲航母(AV) | | | 轻型航母(CVL) | 兰利级 | | | 突击者级 | | | 独立级 | | | 塞班级 | | | 博格级 | | | 桑加蒙级 | | | 卡萨布兰卡级 | | | 科芒斯曼特湾级 | |
| | 战列舰(BB) | 纽约级 | | | 内华达级 | | | 宾夕法尼亚级 | | | 新墨西哥级 | | | 田纳西级 | | | 科罗拉多级 | | | 南达科他级(1920) | | | 北卡罗来纳级 | | | 1938方案 | | | 南达科他级(1939) | | | 衣阿华级 | | | 蒙大拿级 | |
| | 战列巡洋舰(BC) | | | 导弹战列舰(BBG) | | | 导弹大型巡洋舰(BG) | | | 重巡洋舰(CA) | 彭萨科拉级 | | | 北安普顿级 | | | 波特兰级 | | | 新奥尔良级 | | | 威奇塔级 | | | 巴尔的摩级 | | | 德梅因级 | |
| | 轻巡洋舰(CL) | 奥马哈级 | | | 布鲁克林级 | | | 亚特兰大级 | | | 克利夫兰级 | | | 法戈级 | | | 朱诺级 | | | 伍斯特级 | | | 风级(破冰舰) | |
| | 防空导弹巡洋舰(CG) | | | 驱逐舰(DD) | 波特级 | | | 马汉级 | | | 索莫斯级 | | | 贝纳姆级 | | | 西姆斯级 | | | 本森级 | | | 弗莱彻级 | | | 艾伦·M·萨姆纳级 | | | 基林级 | | | 诺福克级 | | | 弗雷斯特·谢尔曼级 | | | 巴克利级 | | | 约翰·C·巴特勒级 | |
| | 防空导弹驱逐舰(AADG) | | | 潜水艇(SS) | | | 补给舰(AP) | | | 美国海军惯性导航系统浅谈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