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船类型:修订间差异

添加522字节 、​ 2024年6月15日 (星期六)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5个中间版本)
第137行: 第137行:
战列舰与航空母舰的结合,配备战列舰主炮以及具备搭载飞机功能的战舰。这种设计的背景是在一战结束后,一方面重炮舰达到了巅峰状态,另一方面舰载航空兵又方兴未艾。各国对此表示难以抉择,所以就出台了不少此类混合舰船设计。然而一系列条约使得这类舰船被迫下马,终结了一个本可能群魔乱舞的时代。从此,战列舰和航母各自走上发展正轨。
战列舰与航空母舰的结合,配备战列舰主炮以及具备搭载飞机功能的战舰。这种设计的背景是在一战结束后,一方面重炮舰达到了巅峰状态,另一方面舰载航空兵又方兴未艾。各国对此表示难以抉择,所以就出台了不少此类混合舰船设计。然而一系列条约使得这类舰船被迫下马,终结了一个本可能群魔乱舞的时代。从此,战列舰和航母各自走上发展正轨。


[[文件:吉布斯-考克斯1058B方案概念图.webp|350px|缩略图|右|美国给苏联提供的1058B型航空战列舰方案,和乔治的方案较为相似,主要区别是飞行甲板挪到了舯部。]]
[[文件:吉布斯-考克斯1058B方案概念图.webp|350px|缩略图|右|美国给苏联提供的1058B型航空战列舰方案,飞行甲板挪到了舯部,和乔治的C方案较为相似。]]


尽管世界各国都曾经有过类似的对战列舰改造计划(英国的狮级、法国黎塞留级让•巴尔号、美国的衣阿华级等等)甚至新建计划(美国给苏联的1058型航空战列舰),但唯独只有日本真正实行——为了补充在太平洋战争中失去的航母,且暂无足够经费将大型战舰完全改装成航母,故而将旧式战列舰[[伊势]]、[[日向]]二舰拆除部分主炮,装上航空甲板和弹射器,世界上唯二的航空战列舰应运而生——严格来讲,是战列舰和水上飞机母舰的结合体。
尽管世界各国都曾经有过类似的对战列舰改造计划(英国的狮级、法国黎塞留级让•巴尔号、美国的衣阿华级等等)甚至新建计划(美国给苏联的1058型航空战列舰),但唯独只有日本真正实行——为了补充在太平洋战争中失去的航母,且暂无足够经费将大型战舰完全改装成航母,故而将旧式战列舰[[伊势]]、[[日向]]二舰拆除部分主炮,装上航空甲板和弹射器,世界上唯二的航空战列舰应运而生——严格来讲,是战列舰和水上飞机母舰的结合体。
第1,473行: 第1,473行:
纵观整个军舰设计史,驱逐舰可分为两个时代:火炮驱逐舰、导弹驱逐舰。游戏中这些叫做驱逐舰的驱逐舰默认都是火炮驱逐舰,至于导弹驱逐舰,请继续往下翻。
纵观整个军舰设计史,驱逐舰可分为两个时代:火炮驱逐舰、导弹驱逐舰。游戏中这些叫做驱逐舰的驱逐舰默认都是火炮驱逐舰,至于导弹驱逐舰,请继续往下翻。


驱逐舰起源于19世纪末,最初是为了反制敌方的鱼雷艇而产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发展,驱逐舰逐渐替代了原来的反制目标,转而成为以鱼雷为主要攻击手段的舰艇。在大兵团交战的背景下,驱逐舰能对来袭舰船起一定干扰作用,并能凭借其高航速、高机动性的特性救援落水人员。
驱逐舰起源于19世纪末,最初是为了反制敌方的鱼雷艇而产生的,当时称之为“鱼雷艇驱逐舰(torpedo boat destroyer)”,基本上就是架着小口径速射炮的大号鱼雷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发展,驱逐舰逐渐替代了原来的反制目标,转而成为以鱼雷为主要攻击手段的舰艇。在大兵团交战的背景下,驱逐舰能对来袭舰船起一定干扰作用,并能凭借其高航速、高机动性的特性救援落水人员。


在整个火炮驱逐舰时代,她们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舰队驱逐舰,游戏中绝大多数都属此列,吨位在1500~3500吨的区间上,航速在35~45节的区间上,设计任务为护航主力舰。另一类是以[[英格兰|巴克利级]]等为代表的护航驱逐舰(destroyer escort),她们的规格相对低,吨位在1000~2000区间上,航速在20~30节区间上,设计任务主要为护航商船和辅助舰艇。有时,在舰队驱逐舰之上还会设立一个驱逐领舰(法国称呼“超级驱逐舰”),代表为[[空想|空想级]]和[[诺福克(DL-1)|诺福克级]],顾名思义是作为驱逐舰领导者的存在,其吨位和武备介乎驱逐舰和轻巡之间。
在整个火炮驱逐舰时代,她们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舰队驱逐舰,游戏中绝大多数都属此列,吨位在1500~3500吨的区间上,航速在35~45节的区间上,设计任务为护航主力舰。另一类是以[[英格兰|巴克利级]]等为代表的护航驱逐舰(destroyer escort),她们的规格相对低,吨位在1000~2000区间上,航速在20~30节区间上,设计任务主要为护航商船和辅助舰艇。有时,在舰队驱逐舰之上还会设立一个驱逐领舰(法国称呼“超级驱逐舰”),代表为[[空想|空想级]]和[[诺福克(DL-1)|诺福克级]],顾名思义是作为驱逐舰领导者的存在,其吨位和武备介乎驱逐舰和轻巡之间。
第1,770行: 第1,770行:
在中国大陆,潜艇不论吨位几何,一律称之为潜艇,算是舰艇划分的例外。台湾地区和日本则根据吨位,会分别以潜艇和潜舰称呼。苏联最为特别,吨位破万的潜艇,以“水下巡洋舰”称呼。
在中国大陆,潜艇不论吨位几何,一律称之为潜艇,算是舰艇划分的例外。台湾地区和日本则根据吨位,会分别以潜艇和潜舰称呼。苏联最为特别,吨位破万的潜艇,以“水下巡洋舰”称呼。


潜艇的概念早在17世纪便有人提出,但由于当时的科技水平远远不足,人们虽然已经意识到潜艇具有非凡的隐蔽性和突袭效果,但是仍然认为她们没有军事价值。
潜艇的概念早在17世纪便有人提出,但由于当时的科技水平远远不足,人们虽然已经意识到潜艇具有非凡的隐蔽性和突袭效果,但是仍然认为她们没有军事价值。原因倒是显而易见——最早一批上战场的潜艇连个像样的发动机都没有,甚至全靠人力划水龟速推进。而且当时还没有鱼雷,潜艇反舰只能靠必须贴脸操作的杆雷或水雷,很容易暴毙。事实上类似这种程度的潜艇直到二战都有,[[提尔比茨]]就让英军用袖珍潜艇给爆了,瘫痪了一年时间。


步入19世纪,随着柴电动力引擎和双层船壳的发明,以及鱼雷技术的进步,潜艇的威力逐渐显现。一战中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让各国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水下的恐惧——潜艇在水下突然现身,用鱼雷重创目标后又销声匿迹。到20世纪40年代,各国都有发展自己的潜艇,并将潜艇用于袭击商船、偷袭舰队与隐蔽侦察的行动,而在破交袭击中又以德国和美国潜艇的表现最为抢眼。然而,由于反潜武器和传感器的快速发展,加之动力明显比水面舰艇羸弱(潜航速度只有6节左右,和浅水重炮舰一个水平),潜艇在大兵团交战时很难占到太多便宜。
步入19世纪,随着柴电动力引擎和双层船壳的发明,以及鱼雷技术的进步,潜艇的威力逐渐显现。一战中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让各国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水下的恐惧——潜艇在水下突然现身,用鱼雷重创目标后又销声匿迹。到20世纪40年代,各国都有发展自己的潜艇,并将潜艇用于袭击商船、偷袭舰队与隐蔽侦察的行动,而在破交袭击中又以德国和美国潜艇的表现最为抢眼。然而,由于反潜武器和传感器的快速发展,加之动力明显比水面舰艇羸弱(潜航速度只有6节左右,和浅水重炮舰一个水平),潜艇在大兵团交战时很难占到主动权。


不论如何,由于潜艇自身巨大的隐蔽性优势,各国在战后仍然大力发展潜艇。50年代核动力和潜射导弹的出现终于让潜艇臻至完美:25~44节的潜航速度给予了潜艇能在水面舰艇狂轰滥炸下全身而退的机会,而随时可能从某片海域冒出来的战略导弹则把潜艇抬高到了达摩克利斯剑的地位。由此,潜艇彻底遁入水下,彻底抛弃了火炮等在水面上才能使用的武器装备。
不论如何,由于潜艇自身巨大的隐蔽性优势,各国在战后仍然大力发展潜艇。50年代核动力和潜射导弹的出现终于让潜艇臻至完美:25~44节的潜航速度给予了潜艇主动前出抢占海域、以及在水面舰艇狂轰滥炸下全身而退的机会,而随时可能从某片海域冒出来的战略导弹则把潜艇抬高到了达摩克利斯剑的地位。由此,潜艇彻底遁入水下,彻底抛弃了火炮等在水面上才能使用的武器装备。


现实中的潜艇一般不与舰队一同行动,这点与游戏中还是挺吻合的。
现实中的潜艇一般不与舰队一同行动,这点与游戏中还是挺吻合的。
2,640

个编辑